人教版 必修3 高二历史 第六单元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课件 50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必修3 高二历史 第六单元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课件 50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5 12: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新课导入
歌曲《春天的故事》
“春天”是指什么?“故事”是指什么?“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有一位老人”指谁?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伟大的转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课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
2.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2.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难点
重点

教学重难点
一、伟大的转折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经华国锋批准)
材料二:粉碎“四人帮”之初,“左”的错误没有完全纠正。1977年和1978年 ,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邓小平 (1987年4月)

内容解析
“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1)内容: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2)实质:

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3)错误根源:

个人崇拜,教条主义 (违背实事求是)
(4)影响:

“文革”的错误得不到彻底纠正
出现“文革”后的“两年徘徊”
两个凡是
邓小平关于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高度评价这场讨论的伟大意义,他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影响:
(3)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2)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提出背景:
(1)时代背景:
(2)理论基础: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3)历史依据:
(4)现实土壤: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酝酿:
开端:
提出:
2、发展历程
“两个凡是” 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南方谈话”
1992中共十四大
1997中共十五大
基本形成:
成熟并形成体系:
写入党章: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大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
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
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中国共产党章程》。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解放发展生产力
和平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道路:
根本任务:
外部条件:
发展阶段: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政治保证:
一国两制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祖国统一:
党的领导:
依靠力量:
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三步走战略
战略步骤:
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期间在第一百货商店为小孙子买铅笔
《邓小平文选》书影
中共十五大会场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的光辉旗帜
历史意义
精髓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1)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2)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武器。
(3)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发展: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3)世界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同时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
1、背景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形成过程
(1)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讲话,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
(2)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课堂小结
伟大的转折
1978年邓小平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从此开始了伟大转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
1997年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末21世纪初,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
A. 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 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 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课堂练习
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的理解。考生首先要再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只要想到这些,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C,因为工作中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实行恰好就对应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
B项和D项没有说到点子上来,无法对应。选项A的迷惑性较大,错选A的考生没注意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已经确立,现在只是重新确立;此外,基本路线是强调具体行动的,既然说它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所选答案就应该体现它的雏形,就应该体现出“行动”的概念,而不是停留在思想路线上,因此,“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是基本路线开始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此题有一点难度。
2. 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 )
A.“文化大革命”评价问题  
B.平反冤假错案问题
C.“两个凡是”问题     
D.“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
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的历史再现能力,课本上有正确答案。
C
3.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不要象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话应该是在(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
C.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
D.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
C
4.1993年,中共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规定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 )
A.建立社会主义企业制度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D. 建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
B
5.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七大上 中共八大上
B.中共八大上 中共十五大上
C.中共八大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中共七大上 中共十五大上
D
本课测评
解题关键: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
思路引导: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

探究学习总结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提示: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英国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学习延伸
解题关键: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 思路引导: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需要克服什么阻碍?“三个有利于”标准与解决这些阻碍有什么关系?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而把整个经济搞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