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是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的接受。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洋务运动)
器物层面
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制度层面
激进民主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
思想层面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民主、科学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提倡的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
(2)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林则徐、魏源等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
(3)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一、“开眼看世界”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中国古代华夷观: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的信
“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
……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1842年5月,道光帝问疆吏大臣
清朝帝王的华夷观:
中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
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
倒在地。
——马噶尔尼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船坚炮利的直观刺激
1、背景:
封闭导致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必须思变
思变才能崛起
一、“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
《各国律例》 《四洲志》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一、“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一、“开眼看世界”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火轮船说》(插图)
——魏源《海国图志》
(1)积极影响
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对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学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
3、评价: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一、“开眼看世界”
2、代表人物及主张:
3、评价:
(2)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技术或器物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①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
②太平天国运动
2、含义:
“中学为体”
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
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
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赋税、武备等办洋务,挽救清王朝。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2、含义:
3、提出者:地主阶级洋务派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根本目的: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材料中的裱糊匠指的是什么人?
洋务派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来东贴西补?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阻挠李鸿章“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顽固派的阻挠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
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2、含义:
3、提出者:地主阶级洋务派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根本目的: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6、实践: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开设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积极影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2)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窗口;
(3)冲击了守旧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环境。
局限:
仅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未触动封建旧制度
7、评价:
8、失败标志及原因:甲午战败
列强的破坏、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的主张:
(不断扩大“西用”的范畴)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少无难也……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的主张:
(不断扩大“西用”的范畴)
三、维新变法思想
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②洋务运动的展开;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
政治上——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的主张:
(不断扩大“西用”的范畴)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产生局限的根本原因:
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实施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
三、维新变法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政治基础: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实践基础:洋务运动破产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
三、维新变法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
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
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1858—1927)
维新变法第一人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
三、维新变法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梁启超(1873—1929)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舆论界天之骄子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
三、维新变法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严复(1854—1921)
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
未有若斯之亟”
启蒙思想第一人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
三、维新变法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三世说
进化论
据乱世
生平世
太平世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忙,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
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
三、维新变法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败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顽固势力强大
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社会行不通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
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本课总结
学器物
仿制度
林、魏:
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早期维新派:
康梁维新派:
推行君主立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