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第7章 折线统计图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如图是小明每天上学走的路程统计图,那么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 )千米.
A.5 B.2.5 C.10
2.你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乌龟与兔子赛跑,开始兔子跑得快,于是兔子便骄傲起来在途中睡着了,最终乌龟比兔子先到了终点.选一选,下面( )图表示了这个故事
A. B.
C.
3.如图,是一辆工程车从工地到停车场行驶路程情况,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工地到停车场的路程是6km
B.在第7分钟到第9分钟之间,车子停下来了
C.全程共用了13分钟
D.在第4分钟到第7分钟之间,车子的速度越来越快
4.爸爸开车送小明去看电影,小明看完电影后步行回家,图( )反映了小明活动情况.
A. B.
C. D.
5.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描述最准确的是( )
A.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B.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C.折线较多,很美观
D.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B.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用两条不同的折线表示数据
C.在同一折线统计图中,用2厘米表示100人,那么350人应用8厘米表示
7.小军从家出发到书店买书,走到一半发现忘了带钱,于是他回家取钱,然后再去书店,选购好书后回家,下图( )能比较准确的表示小军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A. B.
C. D.
8.王老师在一楼的食堂打了早餐,回到四楼的办公室开始吃早餐.第一、二节课到二楼的教室上课,第三、四节课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下课后,下楼回家休息.下面( )正确描述了王老师上午的活动.
A.. B..
C. 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9.陈老师骑电动自行车从家去相距4千米的图书馆,如图所示,横轴表示行驶的时间,纵轴表示陈老师离家的距离.
①陈老师在图书馆停留的时间是 分钟.
②陈老师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米/分.(停留时间除外)
10.如图是打国际长途电话所需付的电话费与通话时间之间的关系图.
(1)打2分钟需要 元电话费,3分钟以上每分钟 元.
(2)打6分钟需要 元,10.4元打了 分钟.
11.下面是小明某天从家出发到山区的行车情况统计图.
小明某天外出行车情况统计图
(1)小明共行驶了 千米.
(2)小明出发后,经过 小时到达了目的地,途中休息了 小时.
(3)不算休息,小明平均每小时行驶 千米.
12.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小明家4个月水费统计图
(1)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 元.
(2)A月的水费比C月少 %.
(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 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 元.
13.请根据如图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明明和亮亮第一次跳远的成绩相差 m.
(2)第二次明明的跳远成绩是亮亮的.
(3)他们第 次成绩相差最多.
(4)亮亮的成绩从第3次后呈现 的变化趋势.
(5)亮亮的平均成绩是 m.
(6) 的成绩比较好.
14.根据统计图填空:
(1) 先到达终点.
(2)请有‘‘快”,慢”来描述他们的比赛情况,他们的比赛情况,小刚是先 后 .
(3)小刚的平均速度是 .小强的平均速度是 .(得数均保留整数)
三.判断题(共5小题)
15.如图图是小林同学放学骑车回家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林前3分钟与后3分钟骑车的平均速度和所走的距离相同. .(判断对错)
16.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 (判断对错)
17.折线统计图只能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不能体现数据的多少. .(判断对错)
18.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判断对错)
19.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 .(判断对错)
四.操作题(共2小题)
20.观察并回答问题.
(1)公园在图上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2)以淘气家为观察点,图书馆在 偏 的方向上.
(3)如果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对角线长50米,请你说说淘气家在公园的什么位置.
21.如图是某便利店两种品牌的纯牛奶1﹣6月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销量 甲 20 25 35 40 50 55
乙 15 18 20 16 12 10
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如果你是便利店经理,下月你准备怎样进货?为什么?
五.应用题(共5小题)
22.水池有A、B两个进水管,先开A管,过一段时间后两管同时打开.当A、B管同时打开后,每分钟水位上升多少分米?
23.王林和马军参加1000米的长跑比赛,下图中的两条折线分别表示两人在途中的情况,看图回答问题.
(1)跑完1000米,马军用了 分钟, (填姓名)比赛赢了.
(2)起跑后的第1分钟, 速度快一些.第 分钟,两人跑的路程相同,是 米.
(3)王林的平均速度是 米/分.
24.林场工作人员统计了两棵树木的生长情况,并制成了它们生长情况的统计图(如图)
①比较两棵树的生长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②当两树都停止生长后,两树高度相差多少米?
25.国庆节期间,王老师一家自驾游去了离家380千米的某地,右面是他们离家的距离y(千米)与汽车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图.
(1)他们出发30分钟时,离家多少千米?
(2)他们出发3小时时,离目的地还有多少千米?
26.下图是小华骑自行车到6千米远的森林公园去游玩的情况.
(1)小华从出发到返回,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
(2)返回前,小华在路上用的时间比在公园里玩的时间多多少分钟?
(3)返回时,小华骑自行车每分钟行走多少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解: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
所以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5千米.
故选:A.
2.解:选项C图中的乌龟和兔子一直在跑,中途没有休息,不符合题意;
选项B图中虽然兔子中途休息,但依然比乌龟先到达终点,不符合题意;
所以应该选A.
故选:A.
3.解:由分析得:
A.工地到停车场的路程是6千米.说法正确.
B.在第7分钟到第9分钟之间,车子停下来了.说法正确.
C.全程共用了13分钟.说法正确.
D.在第4分钟到第7分钟之间,车子的速度越来越快.说法是错误.
故选:D.
4.解:爸爸开车送小明去看电影,小明看完电影后步行回家,那么小明先是较快的速度到达电影院,也就是离家的距离原来越远,坡度较陡,然后看电影,离家的距离不变;最后步行回家,离家的距离减少,但是坡度较小;
即:反映了小明活动情况.
故选:B.
5.解:答: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描述最准确的是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故选:D.
6.解:A、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A正确;
B、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用两条不同的折线表示数据,B正确;
C、350÷(100÷2)
=350÷50
=7(厘米)
所以在同一折线统计图中,用2厘米表示100人,那么350人应用7厘米表示,C错误.
故选:C.
7.解:符合小军这段时间离家距离变化的是D.
故选:D.
8.解:根据题意可知,王老师在一楼的食堂打了早餐,回到四楼的办公室开始吃早餐,第一节课、第二节课到二楼的教室上课,第三、四节课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下课后,下楼回家休息;则第 C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故选:C.
二.填空题(共6小题)
9.解:①100﹣30=70(分钟),
答:陈老师在图书馆停留的时间是70分钟;
②从家到图书馆所走的路程为4千米=4000米,往返的路程为8千米=8000米,所用的时间为120﹣70=50分钟,
8000÷50=160(米/分),
答:陈老师往返的平均速度是160米/分.
故答案为:①70;②160.
10.解:(1)根据折线统计图可知:国际长途电话前3分钟的花费为2.4元,
所以打2分钟为2.4元.
3分钟以上每分钟:
(4.4﹣2.4)÷(5﹣3)
=2÷2
=1(元)
答:打2分钟需要2.4元电话费,3分钟以上每分钟1元.
(2)(6﹣3)×1+2.4
=3+2.4
=5.4(元)
(10.4﹣2.4)÷1+3
=8+3
=11(分钟)
答:打6分钟需要5.4元,10.4元打了11分钟.
故答案为:2.4;1;5.4;11.
11.解:1)小明共行驶了 360千米.
(2)小明出发后,经过 6小时到达了目的地,途中休息了 1小时.
(3)360÷(6﹣1)
=360÷5
=75(千米/小时)
答:不算休息,小明平均每小时行驶 75千米.
故答案为:360;6;1;75.
12.解:(1)(27+62+94+85)÷4
=268÷4
=67(元)
答: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 67元.
(2)(94﹣27)÷94
=67÷94
≈71.3%
答:A月的水费比C月少 71.3%.
(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15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5元.
故答案为:67;71.3;+15;﹣5.
13.解:(1)2.8﹣2.7=0.1(米),
答:亮亮与明明第一次跳远成绩相差0.1米;
(2)2.8÷3.0=
答:第二次明明的跳远成绩是亮亮的.
(3)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可知,他们第五次跳远的成绩相差最多;
(4)根据折线统计图中亮亮的跳远成绩可知,亮亮的成绩呈现上升趋势;
(5)(2.8+3.0+2.8+3.2+3.4)÷5
=15.2÷5,
=3.04(米),
答:亮亮的平均成绩是3.04米;
(6)明明和亮亮比,亮亮的成绩好;
故答案为:0.1;;5;上升;3.04;亮亮.
14.解:(1)小强先到达终点;
(2)他们的比赛情况,小刚是先快后慢;
(3)小刚的平均速度为:800÷5.5≈145(米/分钟),
小强的平均速度为:800÷4.5≈178(米/分钟).
故答案为:(1)小强,(2)快,慢,(2)145米/分钟,178米/分钟.
三.判断题(共5小题)
15.解: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所以本题错误.
故答案为:×.
16.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所以原题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17.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而且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故答案为:×.
18.解: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9.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可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因此,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四.操作题(共2小题)
20.解:(1)公园在图上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11,10).
(2)以淘气家为观察点,图书馆在在淘气家西偏北300米的方向上.
(3)淘气家在公园南偏西350米的方向.
故答案为:(11,10);西、北、300米.
21.解:画图如下,
(1)了解到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乙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少.
(2)如果是便利店经理,下月准备多进一些甲品牌的纯牛奶,因为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
五.应用题(共5小题)
22.解:(40﹣20)÷(20﹣15)
=20÷5
=4(分米),
答:每分钟水位上升4分米.
23.解:(1)跑完1000米,马军用了5分钟,王林比赛赢了.
(2)起跑后的第1分钟,马军速度快一些.第3分钟,两人跑的路程相同,是800米.
(3)1000÷4=250(米)
答:王林的平均速度是米/分.
故答案为:5,王林,马军,3,800,250.
24.解:①比较两棵树的生长情况,我发现:
甲乙两棵树开始的生长都很快,但在10年左右时,乙树停止生长,而甲树继续生长到16年左右才停止生长.
②9﹣7=2(米)
答:当两树都停止生长后,两树高度相差2米.
25.解:(1)30分钟=0.5小时
200÷2.5=80(千米)
80×0.5=40(千米)
答:他们出发30分钟时,离家40千米.
(2)380﹣80×3
=380﹣240
=140(千米)
答:离目的地还有140千米.
26.解:(1)3
=3
=(小时)
答:一共经过了2小时.
(2)1﹣
=1﹣
=(小时)
答:返回前,小华在路上用的时间比在公园里玩的时间多20分钟.
(3)小时=小时=40分钟,6千米=6000米
6000÷40=150(米)
答:返回时,小华骑自行车每分钟行走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