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幻灯片40张)+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幻灯片40张)+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4 12:52:20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40张PPT。大自然的语言 1.快速阅读课文,在注意读准音的基础上,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物候学的重要信息。
2.理清本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重点)
3.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翩然( ) 孕育( ) 风雪载途( )炎热( ) 簌簌( ) 物候( )
农谚( ) 连翘( ) 悬殊( )
纬度( ) 经度( ) 销声匿迹( )piānzàiyányùnhòushūsùyànqiáowěinìjīnɡ词语解释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活动一 快速阅读课文,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物候学的重要信息: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做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1~3节)(4~5节)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a.纬度
b.经度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6~10节)逻辑顺序12南京桃花盛开时北京桃花含苞待放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四月间)经度对物候的影响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节开花烟台苹果树开花要到立夏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山顶和山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古代三月的长城现代三月的长城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1~12节)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活动二 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描述物候现象阐述研究意义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现象本质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主次板书 1、朗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当堂检测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衰草连天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孕育果实大自然的语言秋夏冬春 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课后作业

整理笔记,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写作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活动一 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
作用:运用了举例子、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确切地说明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就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并据以安排农事,引用农谚还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 2.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
作用: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生物和气象仪器进行对比,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生物复杂、灵敏的特点。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作用: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受经度的影响,近海的大连的春天来得比内陆晚。
方法指导: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活动二 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 1、第2段作者举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2、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
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知识。
严密性 准确性
“许多”“左右”“可能”“凡是”“根据” ……
从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方面
进行修饰和限制的词语。
解题方法:五步法:
(1)不能去掉;
(2)加点词自身的含义;
(3)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4)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
(5)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当堂检测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1.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2.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大自然的语言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竺可桢(zhú) 翩然(piān) 重峦叠嶂(zhàng)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经度(jīng) 差别(chā) 草长莺飞(chá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
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项是(  )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
5.文学常识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 的说明文,作者是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6.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7.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8.第一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9.第二段中加点词语“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春色正中分
刘汉杰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故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
③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④春分是祭祀的日子。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此俗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
⑤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俗言“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以保年景丰收。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于潜,民众春分造酒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色赤味醇,谓之“春分酒”,预示着甜美生活长长久久。
⑥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放风筝”。
⑦“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诗人徐铉的《春分日》,道出了春分时节春色的美妙,万物的变化。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0.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②~⑥段依次从候应现象、 、祭祀活动、 和 五个方面介绍了春分的相关知识。
11.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2.下面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
13.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作答。
材料一 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初候梧桐开花,5天后田鼠变成鹌鹑之类的小鸟,再过5天,天空出现彩虹。
(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5大自然的语言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A.竺可桢(zhú) 翩然(piān) 重峦叠嶂(zhàng)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经度(jīng) 差别(chā) 草长莺飞(cháng)
【解析】B项,“销声匿迹”的“匿”读作nì;C项,“风雪载途”的“载”读作zài;D项,“草长莺飞”的“长”读作zh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
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
【解析】A项,“悬姝”应为“悬殊”。C项,“熔化”应为“融化”,“熔化”指的是固体通过加热而变成液体的过程,一般指金属、石蜡等;“融化(溶化)”指的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通常用“融化”。D项,“堆移”应为“推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项是( B )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
【解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
5.文学常识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__物候知识__的说明文,作者是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__竺可桢__。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6.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答案】第一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二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解析】分析文段内容及文段的结构风格可知,节选的两段文字均在开头就点明所要说明的内容然后进行具体说明,因此各段的首句即为中心句。
7.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答案】含义: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的气层。
形成原因: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时间及气候条件:一般出现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在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
【解析】由选文第一段中的“这叫逆温层”可以推测,前边应该讲了何为逆温层,后文说明了逆温层的成因、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8.第一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举例子。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解析】由“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以及“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可知,这是通过举例子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作答这类题目时注意结合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第二段中加点词语“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答案】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解析】“后者”和“前者”对应,不管是分析后者所指代的还是前者所指代的,均应从出现该词的语句中去寻找答案。针对该题分析文段内容应该是“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后者”即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作答时注意分清“前者”“后者”,切勿颠倒。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春色正中分
刘汉杰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故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
③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④春分是祭祀的日子。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此俗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
⑤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俗言“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以保年景丰收。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于潜,民众春分造酒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色赤味醇,谓之“春分酒”,预示着甜美生活长长久久。
⑥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放风筝”。
⑦“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诗人徐铉的《春分日》,道出了春分时节春色的美妙,万物的变化。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0.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②~⑥段依次从候应现象、__农事播种__、祭祀活动、__饮食习俗__和__游戏活动____五个方面介绍了春分的相关知识。
【解析】细读②~⑥段,可知第②段介绍的是候应现象,第③段介绍的是农事活动,第④段介绍的是祭祀,第⑤段介绍了饮食习俗,第⑥段介绍的是游戏活动。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1.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春祭”习俗(活动)分为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三类,并逐类介绍了它们的特点,使文章条理清楚。
【解析】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这一段将春祭分成了三类,属于分类别,作用在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12.下面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
【答案】不能删除。“据说”是“根据他人的说法”的意思,具有限制作用,说明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如果删去,与实际不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回答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题目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观点+论证+结论。其中论证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先正面解析某个词语的本义及在句中的含义,再从反面说明如果去掉就成了什么情况。
13.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作答。
材料一 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初候梧桐开花,5天后田鼠变成鹌鹑之类的小鸟,再过5天,天空出现彩虹。
(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动物、植物、非生物(如霜降雪飘、水流冰化、风云变化等)三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利于指导农事,还可以帮助人们安排生活。
【解析】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需要明确文章内容,细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据此概括解答。文章第②段指出关注动物和自然现象,材料一指出关注植物;根据材料二可知人们可以用候应来指导农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