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3 23:3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司马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从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来看。?
《司马光》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在此学段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有关“文言文”教学的相关建议。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才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参照古诗文教学的相关要求,不能过度拔高学生的学习难度。在熟读中成诵,在熟读中明大意、知品质、悟情感。?
(二)从两套教材的对比中来看。?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的学习出现在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该文选自《世说新语》,专门的文言文的编排较少,学生的学习系列性不强。统编教材出现在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从难度上来看,《杨氏之子》字数较多,文言色彩更浓。“统编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学期都安排有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精卫填海》等。《司马光》的学习是为了给今后的文言文的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从《司马光》这篇课文本身来看。?
《司马光》这篇课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登、击”。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课文非常简短,正文仅包含三十个字,难能可贵的是,本文未出现一个“知乎者也”,仅有一个指示代词“之”,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方便理解。?
其二,本文运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的、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机智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里涌出来的状态。这些精准的动词运用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读懂文意。?
其三,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伙伴得救了,有助于学生进行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从而引导学生落实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感受美好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学习的起点:?
1.语文经验的不足?
这一批三年级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了大量的古诗词的学习,也学习过利用课下注释理解诗词大意的方法,能够理解何为停顿节奏。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仍然存在语文经验的不足。?
群儿、一儿、众、光、儿的指代,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偏差;
足跌没水中,的停顿,需要加强指导;?
“弃去”的理解需引导。?
2.生活经验的缺失?
“瓮”的理解不够彻底,只知道“瓮”为口小肚大的陶器,但对于陶器的材质特点有必要加以理解。原因有二:首先口小肚大,装满水,孩子不易爬出;其次,陶制品易被打碎,为砸瓮救人做铺垫。?
《司马光》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的学习文言文,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与现代白话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畏难心理,如何建立起孩子们学习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之间的桥梁,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分为两个课时来教,总教学目标和第一课时目标如下:?
(一)总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二)第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和随堂检测,会认“司”等5个生字;通过课堂书写指导,会写“司”一个生字;?
2.通过跟读,能够读通读顺课文并背诵课文,初步体会文言文语言上的表达方式的特殊性;?
3.学会借助注释、插图、查资料等方式,理解课文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初步感悟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会借助注释、插图、查资料等方式,理解课文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初步感悟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生字。?
2.教学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环节一:读诗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在小学阶段学过许多古诗。你还记得吗??
1.ppt出示,生齐读《池上》《村居》两首诗;?
2.生根据图片,猜读《小儿垂钓》,引导学生读准节奏。?
3.总结三首诗的特点——内容都与儿童的生活有关,揭示新课题《司马光》。?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共同朗读以前所学过的古诗文,能够唤醒学生读
古诗文的记忆,且所读古诗都是与古代儿童生活有关,有助于帮助孩子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激发学习兴趣。猜读古诗,也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环节二:读通读顺课文。?
1.生打开课本P102,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预习,屏幕出示紫色的生字,学习生字“司、瓮、跌、皆、弃、持、没”的字音。?
3.出示有字音版的课文,全班齐读,强化记忆。指名朗读,生评,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课文的节奏。?
4.出示朗读的小节线,学生试读——师范读,学生跟读——去掉字音,有小节线,再读——只出现原文读。?
5.引入“挑战朗读”闯关小游戏。?
(1)没有标点符号版的《司马光》(拓展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的)。?
(2)竖排版的《司马光》(拓展文言文在古代的书写范式)。?
【设计意图】在读准字音、跟师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通过“挑战朗读”小游戏拓展相关文言文的知识,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文言文的印象。?
(三)环节三:读懂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庭、皆、迸”的意思。师:你是怎样发现这些词语的意思的?(引导学生学会看注释)?
2.学习“瓮”字。借助注释,引入课文插图,出示生活中的瓮的图片。增加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了解“瓮”为何物。体会“一儿”危险之缘由,以及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智慧。(总结学习方法:看注释、看插图、查资料)?
3.PPT直接出示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任务:?
(1)利用注释、插图、资料,读懂课文的意思。?
(2)思考: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小朋友??
4.小组汇报有哪些小朋友?(板书:群儿、一儿、众、光),理解比较“群儿”和“众”的差别。?
5.全班交流,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板书:戏、登、弃去、持击)。比较“戏于庭”,相机引出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文的区别。问题延伸:这些小朋友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了解儿童的心理活动(板书:乐、悲、恐、定)?
6.借助三张中国邮政所发行的邮票,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插图排序进一步理清课文大意;借助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给出开头:有一天,一群小孩儿……(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言——推荐代表来说一说)?
7.挑战朗读高级版小游戏。
?(1)生齐读课文。?
(2)通过朗读三类填空版的《司马光》,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一是由简入难,强化学生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同时学会留心观察插图、查找相关资料来学习文言文;二是聚焦三个问题:课文写了哪些小朋友——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的心情。这连续性的三个问题,使学生将关注点聚焦在课文内容,同时避免机械性地一句一句分析;三是利用邮票和四幅插图,进一步梳理课文的脉络,最后利用一幅图,给出故事开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四是通过填空朗读的形式,帮助背诵课文。四个方面一脉相承,学生融入其中,完成读懂课文内容的目标。??
(四)环节四:回归人物,学写生字。?
1.引入“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宋史·司马光传》),师指导学生理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京城和洛阳民间把这个故事画成图画的原因,说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指向司马光的美好品质:挺身而出、急中生智、沉着淡定等)。?
2.学写生字“司”,师范写,生书空,落实半包围结构字的特点。用口诀的形式,提醒书写的要求。?
【设计意图】拓展《宋史·司马光传》的后一句,既再一次学习了新文言文,又引入对司马光这个小朋友美好品质的分析。学习生字“司”既是总结人物形象,又能指导学生书写。?
环节五:总结所学,布置作业?
1.根据板书,总结所学。?
2.布置作业:借助注释,说说你从《苏老泉》的课文里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本次作业《苏老泉》,篇幅较短,课下注释清楚清晰,学生自读理解难度较小,符合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