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课件(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课件(3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5 19:1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突破与固守
——三次艰难的尝试


1953
1964
1982
1991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918
1921
1925
1953
1964
198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短暂春天
新文化运动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重在农业
重在工业
经济政治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
列宁
中共成立
国民革命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改革开放

1985
1953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1894—1971)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义务交售制:剥夺农民、积累资金发展工业,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农民的不满)。
(2)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为苏联改革提供了契机。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赫鲁晓夫对玉米特别情有独钟,他认为,“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为了迅速实现农业赶超美国的目标,他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结果,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使苏联农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赫氏鲁莽之“玉米运动”
2、改革的内容
农业
(重点)
工业
政治
①削减农业税,废除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扩种玉米
①废除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1956召开苏共“二十大”,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结果:重新陷入个人崇拜泥淖
结果:企业未获得独立自主
斯大林经济模式特点(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2)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地方缺乏自主权 (3)产业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 (4)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角度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典例4】 (2017·全国Ⅲ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试题分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53年苏共中央对农民报酬的改革,设问角度旨在强调主观意图,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长期发展受限,农业落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发展农业需要农民积极生产,故答案为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实现。
A
在联合国慷慨激昂的对美国
及其仆从国训话
在1960年联大会议上,毫不掩饰地表达愤怒,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丑态百出
赫鲁晓夫急躁、喜怒无常的性格
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表情帝
愤怒哥
赫氏鲁莽之“喜怒无常”
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不符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
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
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三;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不切实际,急于求成
盲目决策,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
失败原因:
(1)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进行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试验,急于求成;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根本原因)
(2)改革未从国情出发,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改革忽视客观规律。
(3)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
3、结果:
收效甚微

失败

积极:
(3)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4、评价:
(3)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促使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2)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消极:
(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理论上准备不足
(2)改革有冒进现象,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
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鲁晓夫毁誉参半的一生。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请问:掘墓人和守墓人的含义是什么?

特点:摇摆不定小修小补!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
打破其框架
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诸如“我们将研究研究”、“我们考虑考虑”这类话搪塞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要手头没有讲稿,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勃列日涅夫还有浓郁的“勋章情结”。以发奖章、勋章的方式颂扬自己治理下的苏联社会 。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究竟给多少人发了多少奖章和勋章,已无法统计清楚;但可以说清楚的是,他没少给自己发勋章,他一生获得114枚勋章



局限
成效
结果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工业
重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企自主权 ③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
措施
尝试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二、突破与固守
——勃列日涅夫改革
微观看改革
取得一定成效
依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经济陷入停滞,比例失调严重

斯大林经济模式特点(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2)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3)产业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 (4)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材料: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 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50-55%; 农业劳动生产率25%; 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残了
材料:从1966年至1975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从2294卢布上升到5112,农业生产总值从883卢布上升到1128卢布。
(1)改革前期,取得一定实效,经济增长加快,成为军事实力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1975年以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3.改革影响:
4.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根本原因)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大搞忽略本国实际的军备竞赛,消耗太多,削弱国力。
1.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比较。
(1)共同点:
①背景:都是斯大林体制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②内容:都从下放自主权入手,提高生产积极性;都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局部调整,未能放弃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③结果:一定收效,但最终失败。
④失败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忽视经济发展规律。
(2)不同点:
①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关注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部门。
②赫鲁晓夫改革因为下台而被迫终止;勃列日涅夫因为自满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自动停止改革。初期效果显著,后期停滞不前。
安德罗波夫
(1914.6.15-1984.2.9)
契尔年科
(1911.9.24-1985.3.10)
1.背景:
经济:

政治:

外交:
2.开始: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
以往改革失败,斯大林模式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危机重重
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
1985年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结果
(1)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 ①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指导性计划代替指令性计划 (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私有化,实行租赁和承包
(2)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措施
尝试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3)后转向政治改革
①从根本上突破了旧体制;
②“加速战略”重点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3、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多元化,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背离方向
微观看改革
死了
8?19”事件
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产党彻底瓦解,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
飘扬了69年的印有锤子和镰刀的苏联国旗,在沉沉夜色中伴着瑟瑟寒风在克林姆林宫黯然下降。曾经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苏联不复存在。
1991年月12月25日
别了,苏联
4、苏联解体的原因
解体的含义: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片面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战略积重难返,民主法制不健全,滋生个人崇拜、官僚主义、腐败和特权现象,民族政策(gaoya)有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改革,只是修修补补;没有正确处理经济比例关系,对外大搞霸权主义,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凝聚力和声誉,美苏军备竞赛更极大消耗了苏联薄弱的经济实力;
(2)、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指导思想背离科学社会主义;
(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颠覆。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多个视角论成败
今朝反思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视角:社会主义失败了吗?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必然充满着艰辛、复杂和曲折!
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
苏联改革的失败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发?
苏联解体给中国的启示
1)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依据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与时俱进;要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重视农业,处理好农轻重比例关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可持续发展、建绿色GDP;
3)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建立健全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防止腐败、专权和特权现象的出现,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4)要始终关注民生,走群众路线,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正确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
6)防范和抵制和平演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苏联解体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斯大林模式
积极方面
弊端方面
社会主义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没能打破斯大林模式
对政治体制进行
了根本性变革

















知识小结

探索
新探索
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
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只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改革
力度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
变革和改造
内容
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
且是重工业领域
从经济改革转向政治领
域,放弃马列主义和苏
共领导
结果
一度促进农业发展,但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改革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了苏联解体
①背景:
都面临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
②内容:
都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都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等;
④结果:
改革均以失败告终,但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
【深化拓展】 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项目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
体制
产业
结构
劳动者
态度
分配
制度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
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改革结果有什么不同?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指导思想方面,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措施方面,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方面,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对改革认识方面,中国把改革当做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做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逻辑梳理
俄国十月革命
外国干涉
国内叛乱经济困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巩固
经济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迅速恢复
政治形势稳定












直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