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05 06:3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卫星运行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以往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教材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并提出“绕21圈需要多长时间”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在精确计算前,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环节,组织学生估算并交流方法。接着,和学生一起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教材提供了口算、表格算法、竖式计算等几种不同的方法。重点是使学生重点是讨论竖式计算,了解列竖式计算乘法的算理。通过课后的试一试,练一练,解决问题中巩固拓展,这也为后续乘除法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学习中。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但学生可能会在估计积的范围和建立各种算法间内在联系上出现问题,特别是算法中出现的表格法要让学生建立与其他方法的联系上会比较难。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探究过程,能够估算结果的范围,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数学思考:学生参与思考,发展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在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建立算法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竖式法与其他方法的联系。
4.情感态度: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具有严谨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算法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竖式法与其他方法的联系。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块小白板、白板笔、板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复习,回顾导入。
1.2015年9月3日的阅兵。
2.播放阅兵仪式的视频——学生感受到解放军英姿飒爽、步伐整齐,引导探究方阵人数问题。
3.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提供信息,学生尝试解答25×14=?
4.交流算法:复习竖式法、拆数口算法、列表法。
5.解放军战士350人的方阵走得如此整齐为什么呢?再放视频,说说听到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每步75cm,正步行进128步,共走多少米?
6.尝试列式,与复习题比较异同。
7.导入新课: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估计范围
2.探究尝试:
⑴自主探究,把想法写在小白板上。
⑵小组交流,梳理方法,建立方法之间的联系,练习汇报。
⑶汇报交流,教师引导,鼓励组间互动,适时追问。
⑷教师板书,学生回顾竖式算法。
⑸引导学生将准确值与估算范围比较。
3.及时练习:342×14 18×206
4.总结算法。
三.练习提升
1.倒推填数
2.多位数相乘 1325×21 342×124
⑴任选其一,尝试竖式解答。
⑵汇报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⑶总结算法——多位数乘法的算法
3.数学阅读,拓展方法
15世纪意大利的一本算术书中介绍了一种“格子乘法”。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算出“128×75”的积吗?
四.回顾总结
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学习了什么?如何学会的?——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