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03 20:3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内容,在《课标》中明确指出:“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本节课主要突出重要概念教学: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对维持生物圈的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本节课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2、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为第六章《爱护植物 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方面来确定的。
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的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练习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制作叶片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总结归纳法:
此外,这节课还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对抽象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层层深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更有利于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探索。以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夏季体育课为例,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节烈日炎炎的体育课上,同学们正在汗流浃背的在操场上跑1000米,请问同学们:如果此时上课的是你,你最想躲到操场什么地方?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
2、温故知新,发现新知
设计思路: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入,以便和本节课建立知识体系。
复习根的结构和功能?思考移栽幼苗时带土是为了避免损伤幼根和根毛,有利于对水分的吸收。从而导出根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引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运输到茎、叶等器官。
3、观察现象,进行验证:
设计思路:通过直观感受水分沿着导管运输的实验现象,增加感性认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同时帮助学生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从整体上理解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管道,形成知识体系。
1)、观察实验:“植物的茎是如何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的?”在选择材料上,选择了我们学校自己培育实验材料“台湾竹”,剪出一段放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在阳光下照射3个小时,上课时发给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讨论:红墨水是沿着怎样的途径在茎内运输的?随之设置疑问:红墨水经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随后用投影仪观察教材中“烟草植株叶片中的导管”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继续提问:叶片中是否有运输水分的通道呢?引导学生用手轻撕菠菜的叶片,能够观察出根、茎和叶脉中都有导管,它们相互连接,形成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由学生总结出水分由根毛吸收经根部导管到茎,通过茎中的导管向上运输,进入叶内的细胞。
教师进一步提出,水分进入叶内细胞后,怎么散失出去呢?叶片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2)、对比实验
引导学生利用菠菜、韭菜来进行分组实验,制作叶片横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在通过与课本112页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叶片的结构。
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上课前先把两片刀片并排合拢起来,一侧用胶布粘住,为了使切下的材料更均匀,我在两个刀片中间贴一层胶布,便于学生操作。
二是教师先做示范,切的时候要求动作要快,可以多切几次,选取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装片,再进行观察。
三是教师要注意巡视,对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小组再进行示范指导。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1、表皮细胞有什么特点?
2、叶脉的作用是什么?
3、构成气孔的细胞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把叶片的基本结构这一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利于深入了解叶片的结构。也知道了叶片下表皮有很多的气孔。
3)问题引导:水分主要是从叶的什么部位散发出来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体验小实验:
1、把菠菜叶片浸泡在温水中观察现象。
2、用菠菜和韭菜叶片制作叶片的下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小组间进行比较。
4)对比气孔的结构
对于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我合理使使用教材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利用肉眼观察先宏观感知气孔的存在,然后再通过对比实验微观感知气孔的存在。通过观察、小组对比,可分析出不同植物叶片的性状、大小等差异,表皮上分布气孔,关注了学生重要概念的获得方法和获得途径,以多样化的实验方式建构重要概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表皮上存在气孔这一本质属性抽象出来。
5)动画演示:
师生观看气孔开闭原理动画,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开放;失水缩小,气孔闭合。能更好地理解水分散失的途径,
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4、联系生活,深化迁移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提高保护水资源及环境意识。因此我在设计时想让学生认识植物蒸腾作用对自身的意义。然后紧扣开篇的情境导入,首尾呼应,认识植物的另一重要作用,即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并渗透情感教育。
⑴、问题引导:进一步提问:植物散失水分是不是一种浪费呢?在炎炎烈日下,人们不采取防晒措施,可能会晒伤皮肤,大树会不会被灼伤呢?
⑵、为什么炎热夏季上体育课时特别想待在大叔底下乘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蒸腾作用的意义。
这是本节的重点,怎样突出重点呢?
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圈水循环示意图,通过观察这种形象逼真的画面,联想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地理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认同蒸腾作用的意义,理解了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到应该多植树造林,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⑷、升华蒸腾、总结评价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总结本节课重点,由学生自己评价,从而获得本堂课的最大收获。
五、思维导图、构建体系
引导学生设计本节课的思维导图。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所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也就是这个道理。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从而增强生物思维的层次性和联想性。通过组织学生设计思维导图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六、评测练习
一)、基础测试:
填空:
1、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 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 。
2、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的开闭受 的控制。
3、气孔的开关是由 细胞控制的。
判断
4、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浪费现象.
5、茎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的管道,导管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6、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是蒸腾作用形成拉力的结果.
二)、能力提升
读图分析:图为叶片的结构,据图
回答:
(1)、在叶片的结构图中,1是??????? ??? ,
2是?????? ??,3是??? ??,
4是?????? ?? ???,
(2)、5既是植物 的
“门户”,也是 的“窗口”。
它的张开和闭合
受 控制。
(3)、在3中含有大量的
,是叶进行 作用的场所。
(4)、1里面有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和输导有机物的 。
(5)、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它与植物体的生长有密切关系,是通过 进入植物体的。清除全球变暖的方法除减少这种气体的排放量外,还可以用植树造林,增加植被的方法解决,其依据是植物 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
三)、拓展延伸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
七、教学理念.
1、活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对维持生物圈的水循环发挥中重要作用。学生要建立这样的概念,首先要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由浅入由小到大逐步构建,因此,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是通过实验寻求证据解释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实验事实去构建实验。以多样化的实验方式构建重要概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记住一些重要概念,这种单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不是“以人为本”的学习,新课标要求:不仅要强调获得知识,还要强调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