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上海一年中最高气温约为(????)
A. 20℃ B. 30℃ C. 40℃ D. 50℃
如图表示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A. B. C. 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20℃是人体感觉比较适宜的环境温度B. 家庭使用的寒暑表测量范围是?30℃~100℃C.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8℃D. 常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 在青海火车站热水取水处,小明看到提示说“高原水温93℃”,是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B. 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实际上是利用蒸发散热C. 夏天,在电风扇下吹风,人感觉凉爽,这是因为吹风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D. 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这是灯丝先升华后凝华的现象形成的
小明开着锅盖煮鸡蛋。第一次水烧开后继续用急火加热;第二次水烧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则(????)
A. 第一次熟得快,因为此时水的温度高B. 第二次熟得快,因为此时水的温度低C. 熟得一样快,因为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D. 无法比较,因为无法知道哪次水温高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下列不属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A. 蒸发 B. 径流 C. 水汽输送 D. 太阳辐射
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A.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 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C. 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 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
“地面的水___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__成小水滴或__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这就形成了__。”对于引号中这段文字空缺的内容,下列填充正确的是(????)
A. 汽化?液化?凝固?云 B. 蒸发?液化?凝华?雨C. 蒸发?液化?凝华?云 D. 蒸发?凝华?液化?雨
梅雨季节我市部分地区空气异常潮湿,瓷砖墙壁“出汗”,这种现象是(????)
A. 熔化 B. 液化 C. 汽化 D. 凝华
下列现象是描述一定质量的酒精在不同条件蒸发快慢的情况,其中最能说明蒸发快慢跟它的表面积有关的是(????)
A. 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同处,蒸发快慢不同B. 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C. 温度不同的酒精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同处,蒸发快慢不同D. 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列为国家级名胜旅游胜地,下列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 春天雨浓铜鼓包 B. 夏天雾绕云中湖 C. 秋天霜白迎客松 D. 冬天冰封十龙沟
某次实验对一定量物质加热,绘制得如图温度随加热时间图象,对此图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这是晶体熔化B. 这是液体沸腾C. 可能是晶体熔化,也可能是液体沸腾D. 这种物质一定是晶体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______。
清晨,花草、树叶上常持有露球,这些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它们会慢慢消失,这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____的缘故。(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______热量。
广州亚运会火炬“潮流”技术出色,采用低碳环保的碳氢化合物气体作为燃料,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______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______(吸收/放出)热量。
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第5min时处于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普通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它是利用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甲、乙、丙三支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甲:______℃,乙:______℃,丙: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在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小原和小艳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碘的熔点约为113.7℃,沸点约为184.4℃.关于碘的加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用热水加热;??.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400℃?600℃)。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确认A方式更为科学合理,请你简述A方式的合理之处。
小红和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除了图A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2)指出图A操作中的一个错误之处:______。(3)下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由于粗心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
时间/??????
…
8
9
10
11
12
13
14
…
温度/℃
…
96
97
98
99
95
99
99
…
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______℃,你这样判断的理论依据是______。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为______℃,(4)图B中(甲)、(乙)是在实验时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不同情况,图______(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5)图C是两名同学根据各自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他们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则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1)此过程中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紫色的碘蒸气固态碘是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的,只是因为这一变化过程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3)小明探究热情不减,接着又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形成的。
某晶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5所示,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2)该晶体从300℃到开始熔化,共用了时间______min;(3)该晶体熔化用了时间______min。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冬天对手哈气,可使手瞬间变暖,为什么?而对手吹气,会使手感到凉,又是为什么?
六、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
小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中a、b所示,当温度达到90℃左右,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得到的温度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5
99
99
(1)图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2)从沸腾的图象中可以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_℃(3)从实验记录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第______分钟的数据记录的是错误的,依据是______。你觉得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_____。(4)我们知道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小明测得的水沸腾时的温度只有99℃,理由是______。
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______℃.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为______℃。(3)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______形成的。(4)撒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从上海有气象纪录的140年以来,最热的一天是1934年7月12日创下的40.2℃,这一纪录保持了79年,所以上海一年中最高气温约为40℃。故选:C。根据对上海温度的了解作答。本题是一道实际生活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天气温度的认识,题目较简单。2.【答案】C
【解析】解:A、整个过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B、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C、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D、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下降,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选:C。①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②凝固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若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凝固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此题考查了对晶体、非晶体熔化或凝固图象的分析,首先根据温度的变化趋势判断出熔化或凝固图象,然后根据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判断。3.【答案】D
【解析】解:A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两选项均错误;B、常用寒暑表的测量范围为?30℃~50℃.此选项错误;D、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所以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故选:D。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4.【答案】C
【解析】解:A、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于标准气压,水的沸点低于100℃,所以“高原水温93℃”,是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故A正确;B、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这实际上是利用舌头表面的水分蒸发致冷,故B正确;C、夏天吹风扇,身上感到凉爽,这是因为风扇来吹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导致人身体表面的温度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凉快,但不能降低室内的温度,故C错误;D、白炽灯在发光时,钨丝的温度是比较高的。钨会升华为钨的蒸汽,在灯泡不发光时,钨丝的温度就会降低,灯泡内的温度降低,钨蒸汽受冷凝华为黑丝的钨,故D正确。故选:C。(1)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随着表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2)从蒸发吸热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而蒸发吸热;(4)物体直接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直接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本题考查了几个热现象,包括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蒸发吸热的应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属于基础题目。5.【答案】C
【解析】解:水烧开后,即使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也不会升高,吸收的热量都用来沸腾了。用急火加热和用小火加热的区别只是:急火会使水沸腾的更剧烈些,而水温仍然是100℃,不会升高。??? 要使水的温度升高,应该采取增加气压的方法,因为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故选:C。水沸腾时的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影响液体沸点的是气压,与火焰大小无关。本题可根据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就可以得出答案,不过还应知道影响液体沸点的是气压,综合分析这两个知识就可以理解选项A和B是错误的。6.【答案】D
【解析】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地表水(海水)→蒸发→云→水汽输送→云→降水→地表径流…,重力与太阳辐射是水循环的动力,但不属于水循环,故ABC属于水循环,不符合题意,D不属于水循环,符合题意;故选:D。地表水通过汽化(蒸发)变为水蒸气,通过水汽输送,形成降水,降水在地球表面形成地表径流,然后再重复前面的过程,形成地球上的水循环。本题考查了水循环过程,太阳辐射是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来源,它引起水体的蒸发,产生水汽输送。径流是由高到低流,是在重力势能作用下产生的,但太阳辐射不属于水循环过程。7.【答案】A
【解析】解:A、鸡蛋“冒汗”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鸡蛋,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是衣服上固态的冰升华为水蒸气,消散在空气中;C、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变为水蒸气消散在空气中,所以变少了;D、杯子中的冰块是固态的,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故选:A。判断液化现象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液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然后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物态变化知识是物理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判断物态变化,我们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8.【答案】C
【解析】解:地面的水汽化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这就形成了云。故选:C。(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熟练掌握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云:水蒸气的液化或凝华,雾、露是水蒸气的液化,霜是水蒸气的凝华。9.【答案】B
【解析】解:在梅雨季节,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而瓷砖较冷,瓷砖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瓷砖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从外面看就像是出汗了。故选:B。解答此题要知道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即可。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10.【答案】A
【解析】解:要研究酒精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应该控制酒精的温度和酒精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相同,液体的表面积不同;把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口径不同,说明液体的表面积不同。放在同处,观察蒸发快慢不同。故选:A。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酒精蒸发的快慢与其表面积的关系时,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只能使酒精表面积不同,其余的量相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使用时,既要控制相同的量,又要控制不同的量,而不同的量只有一个。11.【答案】C
【解析】解:A、雨是液态,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雾是液态,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霜是固态,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冰是固态,它是由液态的水凝固形成的。故选:C。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根据各个选项中的具体现象,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凝华、液化和凝固的区分能力,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解释。12.【答案】C
【解析】解:由图象可知:在给一定量物质加热时,当物质的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如果这种物质是从固态开始加热,则该图象为晶体的熔化图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如果这种物质是从液态开始加热,则该图象为液体的熔化图象;所以该图象可能是晶体熔化,也可能是液体沸腾,故C正确。故选:C。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据此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属于易错题。13.【答案】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解析】解: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受热以后,体积膨胀,液柱会沿着细玻璃管上升;液体遇冷以后,体积缩小,液柱会沿着细玻璃管下降,液柱的高低变化与温度有关,我们就是以此来测量温度的,所以液体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答案为: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本题考查了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一道基础题目。14.【答案】液化 ? 汽化
【解析】解: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液化形成的露珠在阳光下消失,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故答案为:液化;汽化。(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15.【答案】凝华 ? 放出 ? 凝固
【解析】解: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霜是固体,是由冰箱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水蒸气在凝华的过程中要放热;湿抹布上还有很多的水分,擦冰箱侧壁时粘在了侧壁上,是因为湿抹布上的水分凝固为冰所导致的。故答案为:凝华;放出;凝固。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根据我们对于凝华和凝固的理解来作答。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16.【答案】凝华 ? 放出
【解析】解: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故答案为:凝华;放出。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17.【答案】压缩体积 ? 放出
【解析】解:“祥云”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放热。故本题答案为:压缩体积,放出。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同时液化过程是放热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方法以及液化放热的了解和掌握。18.【答案】?22 ? 38
【解析】解:由图知:①甲温度计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温度低于0℃,为?22℃;②乙温度计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高处在30℃以上,所以温度为38℃。故答案为:?22;38。温度计读数时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根据液柱上面对应的刻度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并注意分清零上还是零下。在对温度计进行读数时,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持平。19.【答案】晶体 ? 固液共存
【解析】解:由图可见,该物质图象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物质的熔化过程是从第3min到第7min,因此在第5min时晶体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答案为:晶体;固液共存。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分析图象发现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到第7min熔化结束,熔化之前是固态,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熔化结束后变成液态。读物质熔化的图象时,关键是要从曲线变化中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从而确定是否属于晶体,再明确不同时间段时物质所处的状态。20.【答案】液体的热胀冷缩 ? 35 ? 36.5 ? ?22
【解析】解:普通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由图知:甲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20”在“30”的左方,液柱最末端在两者之间,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35℃。乙温度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36”在“37”的左方,液柱最末端在两者之间,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36.5℃。丙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20”在“30”的上方,液柱最末端在两者之间,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22℃。故答案为:液体热胀冷缩;35;36.5;?22。①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②使用温度计或体温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对于温度计要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读数,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21.【答案】答:A、用热水加热温度最高为100℃,达不到碘的熔点,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不会发生熔化沸腾现象,更容易说明碘升华现象;B.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400℃?600℃)温度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先熔化再沸腾到碘蒸气,升华现象不明显。
【解析】升华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用酒精灯加热温度会高于碘的熔点沸点,沸腾后变成碘蒸气,就不是升华了。本题考查升华现象,以及水浴加热和用酒精灯加热的区别是一道基础题。22.【答案】秒表 ? 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95 ?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 99 ? 甲 ? 水的初温不同
【解析】解:(1)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这个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除图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火柴和秒表;(2)①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瓶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只有这样才能够测出液体的真实温度;②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测出液体的温度。所以甲图中出现了: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的底部;没有正视读数。(3)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可以判断第12min的温度95℃是不正确的,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为99℃;(4)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水在沸腾过程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最后破裂。所以甲图是沸腾时的情况;(5)由图象可知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初温不同。故答案为:(1)秒表;(2)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95;?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99;(4)甲;?(5)水的初温不同。(1)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所用器材有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带孔的纸板、酒精灯、火柴、秒表、水等;(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中有: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继续吸热,吸收的热量全部都用来由液体变成气体的变化,所以温度是不变的;(4)沸腾时的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5)??、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初温不同。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主要考查了实验中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同时考查了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关键是搞清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的变化情况。此题探究的是水沸腾时出现的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要点,对解决学生实验中的疑惑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23.【答案】升华 ? 错误 ? 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 干冰升华 ? 水蒸气遇冷液化
【解析】解:(1)试管中的固态碘在热水中,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过程;(2)由数据知,水的沸点是100℃,而碘的熔点是113.5℃,所以碘在100℃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3)干冰在热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形成气泡,同时吸收热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雾。故答案为:(1)升华;(2)错误;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3)干冰升华;水蒸气遇冷液化。(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需要吸收热量;(2)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吸收热量;(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过程,综合性较强,读懂题意,把握中心是解答的关键。24.【答案】330 ? 3 ? 4
【解析】解:(1)由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且此时对应的温度点,就是它的熔点,故分析该图象能看出该晶体在330℃时吸热但温度是不变的,故该晶体的熔点是330℃;(2)该题中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故分析图象的纵坐标能看出,每一个小格是10℃,故该晶体从300℃升高到熔点330℃所对应的时间是3min;(3)晶体熔化时,熔化持续的时间就是温度不变的那一段时间,故此时的熔化时间是??=7???????3??????=4??????。故答案为:(1)330℃;(2)3;(4)4。图中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此时对应的温度点,就是它的熔点。熔化持续的时间就是温度不变的那一段时间。故该题看清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并能正确的分析即可顺利解决。读取物质熔化的图象时,应抓住图象的关键特征,先确定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再明确不同图象段的物质状态及对应的时间、温度等。25.【答案】答:对着手哈气,口中哈出的水蒸气在手上液化时放热,使手感到暖和;而对着手吹气,加快空气流动,加快手上水分蒸发,蒸发过程吸热,使手感到凉。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液化过程会放热,汽化过程会吸收热量。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进行分析解答。26.【答案】b ? a ? 99 ? 8 ? 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 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来读数(读数错误) ? 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解析】解:(1)??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增大,所以a图是沸腾时的情况。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水沸腾的温度是99℃。(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数据第8分钟是错误的,依据是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示数降低可能由于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来读数。(4)水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故答案为:(1)??;a;(2)99;(3)8;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来读数(读数错误?);(4)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2)知道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3)根据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判断错误的数据;(4)水沸腾时的温度只有99℃,可能原因水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本题目考查了水的沸腾实验,并且结合物态变化来考查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大气压对沸点的影响。27.【答案】自下而上 ? 92 ? 98 ? 水蒸气液化 ? 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还会继续吸热
【解析】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因此必须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该次温度计的示数为92℃;由图象丙知,水在第2min开始沸腾,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3)水沸腾时,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温度计液化形成小水珠;(4)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当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铁圈和石棉网吸收热量,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92;98;??(3)水蒸气液化;(4)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还会继续吸热。(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2)在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要注意其分度值;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3)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4)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铁圈和石棉网吸收热量,继续沸腾。此题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温度计的读数、液化现象等,此题属于中等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