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音与环境》单元测试卷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音与环境》单元测试卷及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2-04 18:2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音与环境》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分)
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 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C. “禁止鸣笛”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D. 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可以面对面直接交谈
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超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 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D. 人们根据响度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如图所示,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罩内,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同时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将听到(????)
A. 声音越来越大 B. 声音越来越小 C. 声音的大小保持不变 D. 声音立即停止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手机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B. 在道路两旁植树,可以减小噪声 C. 电磁波与声波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D.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 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我们不一定听得见 C.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 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C. 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 真空不能传声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超声波能粉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 B.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 C.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 声波是一种电磁波,但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胡又称“奚琴”,是我国南方民间艺人非常喜爱的一种独奏乐器。在它所独奏的“二泉映月”、“赛马”、“青藏高原”等曲目中,它既表现了深沉、悲凄的情感,又能描绘出气势壮观的意境。演奏前,艺人常根据不同的曲目进行调整琴弦的松紧度,这是调节琴弦发声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振幅
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 B. 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 C. 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 D. 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得很远 B.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B.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D.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C.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D. 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
A. 频率很高 B. 传播速度大 C. 响度很大 D. 振动时间长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
下列关于声学现象中正确的是(????)
A. 医生用听诊器治病是因为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使响度增大 B. 在雷雨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而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由于雷声经地面、山峦、云层多次反射 C. 几个相同的水杯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棍敲击时能发出不同声调的声音,这是因为各水杯振动频率不同 D. 公用电话亭都用玻璃做隔音墙,这是因为玻璃能吸收声音
下列现象中利用回声的是(????)
A. 蝙蝠用超声波捕蚊虫 B. 录音棚内用软泡沫塑料隔音 C. 渔民利用声呐捕鱼 D. 雷雨天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 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C. 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 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 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声音进行诊病,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______增大(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降低______污染。
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的(选填“相同”或“不同”);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产生的;?在捉迷藏游戏中,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______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______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014年5月30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______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______声波获得信息。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现今社会,噪声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从以下声音中选出不属于噪声的选项______。 (1)上课时听到隔壁教室响起的音乐声?????(2)课堂上个别同学轻声说话的声音 (3)睡觉时听到楼上的电视声????????????(4)音乐课上,音乐老师的歌声 (5)高山上,枝头的鸟叫声??????????????(6)学校周围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物理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为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设计了不同实验。他们选用的器材是这样的: 小明:鼓、一些泡沫塑料小球; 小华:音叉、细线、泡沫小球; 小迪:鼓、小平面镜、胶带。 你知道他们的实验方法吗?请说出其中的一种。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学习《声音的特征》之后,王刚和他的同学们为研究声音的特征而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实验: (1)吹笛子时,用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大; (3)用二胡和小提琴演奏《二泉映月》; (4)放在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5)使正在发生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溅起水花。 (6)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 你认为能够探究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的实验是哪几个?各探究了哪种特征?______; 其他实验虽然不能探究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______。
六、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雪花落水也有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有科学道理的,但是却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不过,雪花落水真的发生声波,在3月份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几个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宣布了他们的上述结论。 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到2×
10
5
????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然而,请不要想当然,这些声音不是雪花与水面撞击发出的,而是… 冷战时期,当时美国海军要监视苏联潜水艇的活动,他们发现,在下雨的时候,水下声呐工作效果不好,常有噪声干扰,甚至干脆无法监听。 著名的约翰?霍甫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普罗斯佩勒提教授是个奇才。普罗斯佩勒提断定,这些声音不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而是含在雨滴中的气泡振动发出的。克拉姆有一个设备:一个每秒可拍摄1000张照片的高速水下摄影机。利用这台摄影机,他们确实在下雨时发现水中产生气泡,这些气泡还在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普罗斯佩勒提的理论基础和数学能力也很高,他通过计算得出,下雨时哪些噪声的频率和衰减情况确实与气泡的振动状况协调一致,从而证实他们的理论完全正确。他还发现,大气泡振动产生低频声波,小气泡振动产生高频声波。普罗斯佩勒提通过理论分析指出,气泡是要将自己的体积与水的密度相适应,才不断收缩和膨胀的。 事情还没有结束,人们告诉他们,渔民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常常侦听不到鱼群。一开始,他们也不信,因为雪花中含有90%以上的水,空气不多。但是,他们不是简单否认,而是要用实验来验证。在一个风雪的夜晚,他们在一个汽车旅馆的游泳池找到了证据,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及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你看,大自然是何等奇妙,而从事科研的人们在发现真理的时候又是多么幸福。(1)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______(超声波/次声波)。 (2)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的是下列哪种生物______。 A.蝙蝠???????.猫????????.狗???????.大象 (3)雪花落水发出的声音对人来讲不是噪声,站在鲸鱼的角度看______(是/不是)噪声。 (4)科学家们发现,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都会引起气泡的______,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______能传播声音。 (5)在探究雨滴落水产生声音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进行了下列的过程,请你把它们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______(填序号即可)。A、归纳分析B、进行实验C、提出假设D、得出结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说法正确; B、物体振动停止,发声就会停止,故B说法错误; C、物体振动并且通过介质传播,我们才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故C说法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振动就不能发声,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进行解答。 2.【答案】B
【解析】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该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该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月球上没有空气,两名宇航员不可以面对面直接交谈,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品质;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性、传播、音色、噪声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3.【答案】C
【解析】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也不例外,故A错误; B、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故B错误; C、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故C正确。 D、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D错误。 故选:C。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声波传递信息、回声的应用、声音特性的辨别等可顺利解答此题。 4.【答案】B
【解析】解:因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因为罩内空气稀薄,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当抽成真空时,声音就会听不到。 故选:B。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5.【答案】A
【解析】解:结合上面分析得内容,可得:手机不是利用超声波,而是利用电磁波来工作的。 其他选项内容都是正确的。 故选:A。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引起的。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这一特点与电磁波相似,电磁波也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防治噪声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接收处来减弱。 手机信号不是利用声音来工作的。 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超声。 本题考点很全,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传播的特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和声音的具体应用。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6.【答案】C
【解析】解:A、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我们不一定听得见,即必须有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健康的耳朵,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若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我们就不能听到声音,故错误但符合题意;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要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一定有物体振动,但并不是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因为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知道只要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一定有物体振动,但并不是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因为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7.【答案】C
【解析】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故B正确。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正确。 故选:C。 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②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牢固记忆。 8.【答案】A
【解析】解:A、超声波能粉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故A正确; 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故B错误; C、次声波是我们的耳朵所听不到的声音,故“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声波传播很远,故C错误; D、声波不是电磁波,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3)次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 (4)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利用、声音的传播、声音和电磁波的区别的理解,是一道综合题,难度不大。 9.【答案】B
【解析】解: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的目的是调节物体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琴弦发声时的音调。 故选:B。 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弦的长短、松紧、粗细都影响弦的振动快慢,影响振动频率,影响音调。 (1)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2)音调和响度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3)掌握管乐、弦乐、打击乐的音调的影响因素,如何改变它们的音调和响度。 10.【答案】D
【解析】解: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船体振动产生声音。此选项错误; 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信息,希望被困者做出回应。此选项错误; 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更清晰地听到求救的信号,但不是超声波。此选项错误; 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更容易发现信息。此选项正确。 故选:D。 ①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③人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之间; ④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的传声效果最好,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差。 此题是一道与声现象有关的综合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作用、声音的分类及不同介质的传播特点,涵盖的规律较多,难度不大。 11.【答案】B
【解析】解:A、次声波是我们的耳朵所听不到的声音,故A错误;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B正确; C、我们能“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响度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B。 (1)次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由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所以音色是辨别声音的最主要的特征。 (4)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响度的大小。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有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知识点。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C
【解析】解:A、声音在空气中15℃时的传播速度是340??/??,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一定相同,例如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声音在空气中15℃时的传播速度是340??/??,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是指15℃时。 本题声音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13.【答案】B
【解析】解: A、只有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之内的声人才能够听到,故A错误;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故C错误;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选:B。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4.【答案】C
【解析】解:“震耳欲聋”是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很大,是形容声音的响度; 故选:C。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响度去分析解答。 15.【答案】BC
【解析】解:A、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提高响度,不是改变的振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雷雨天,云层之间放电,同时引起了空气的振动,产生雷声,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地面、山丘等障碍物多次反射,传来隆隆不断的雷声,该选项说法正确; C、相同的水杯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棍敲击时各水杯振动频率不同,因此能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D、玻璃的表面比较光滑,可以更好的反射声音,使传出的声音比较少,起到了较好的隔音效果,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C。 (1)响度的大小主要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雷电在空中是同时发生的,因为在空气中光速大于声速,所以先看到闪电,闪电过后,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许多障碍物多次反射,有隆隆不断的雷声传来; (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4)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音调、响度、声速以及噪声防治的知识,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6.【答案】AC
【解析】解:A、蝙蝠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如墙壁、树木、蚊虫等)又反射回来,利用回声确定目标来捕捉蚊虫,故A符合题意。 B、录音棚内用软泡沫塑料隔音是因为泡沫塑料是多孔的,隔音性能好,且可以吸声或减少声音的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是回声的利用。故C符合题意。 D、雷雨天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快的缘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可应用回声定位、探测鱼群和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回声现象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结合声有关的知识分析每个选项。 17.【答案】ACD
【解析】解:A、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20000????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噪声是路上的车产生的,隔音板安装在公路与城市居民之间,这是传播过程中减弱的噪声,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CD。 (1)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2)声波具有能量,也可以传递能量,用在清洗、切削、排石、空气加湿器、药液雾化器等方面。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判断生活中减弱噪声是哪一种途径,关键是看在什么位置采取的措施。 (4)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是人耳处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但是难度不大,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18.【答案】AC
【解析】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法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说法错误; C、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说法正确; D、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说法错误; 故选:AC。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分析解答,知道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19.【答案】响度 ? 噪声
【解析】解:(1)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从而可以听到更清楚的声音,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是否有病症; (2)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就是不让声音发出或发出的声音小一些,都是在声源处降低噪声的;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阻断声音的传播途径,是在传音途径上阻断噪声的,所以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降低噪声污染。 故答案为:响度;噪声。 (1)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越强,听到的越清楚; (2)控制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②传音途径上阻断噪声传播;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此题考查了声音特征中的响度及噪声的控制,要结合定义和实际进行分析解答。 20.【答案】不同 ? 振动 ? 音色 ? 响度
【解析】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故答案为:不同;振动;音色;响度。 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③声音的品质叫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④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特点、音色和响度的应用,属于声现象重要规律的考查,难度不大。 21.【答案】次 ? 超 ? 340
【解析】解:(1)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都能产生次声波,这种声波可以绕过较大的障碍物传播的很远。 (2)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医学中B超是利用超声波可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3)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故答案为:次;超;340。 (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地震前夕发出次声波,人感觉不到,动物能感觉到。 (2)超声波的频率很高,具有较大能量,也有很强的穿透性,在医学领域有很多应用。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本题考查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以及声速的大小,知道超声波具有频率高、能量大、穿透性强等特点、次声波的范围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强,体现了生活之中处处有物理。 22.【答案】(4)和(5)
【解析】解: (1)上课时听到隔壁教室响起的音乐声,影响我们的学习,属于噪声; (2)课堂上个别同学轻声说话的声音,影响我们的学习,属于噪声; (3)睡觉时听到楼上的电视声,影响我们的休息,属于噪声; (4)音乐课上,音乐老师的歌声,是我们要听到的声音,不属于噪声; (5)高山上,枝头的鸟叫声,悦耳动听,不属于噪声; (6)学校周围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影响我们的学习,属于噪声。 故选:(4)和(5)。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指发声体做规则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从环境保护来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可以结合这两方面来判断选项中的声音是否为噪声。 该题通过实际例子来考查学生对噪声来源的分析,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23.【答案】解:以小明的实验方案为例:当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其响度不同,用力越大,响度越大,鼓面上的泡沫小球振动幅度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与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析】要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需要改变物体的振动频率幅度、振动频率等,继而分析声音的响度是否改变,故可以判断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响度。 此题是探究影响响度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要结合具体实验进行分析。 24.【答案】(1)(2)(3)(6);(1)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2)探究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3)探究音色的特点;(6)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 (4)说明真空不能传声;(5)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析】解:(1)吹笛子时,用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说明音调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3)用二胡和小提琴演奏《二泉映月》,说明二胡和小提琴的音色是不同的; (4)放在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5)使正在发生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6)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该实验可以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故能够探究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的实验是:(1)(2)(3)(6);(1)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2)探究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3)探究音色的特点;(6)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同时,(4)说明真空不能传声;(5)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第一空:(1)(2)(3)(6);(1)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2)探究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3)探究音色的特点;(6)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第二空:(4)说明真空不能传声;(5)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吹笛子时,用手按住不同的孔,笛子内部的空气柱长短不同,即其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即和振幅、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即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4)真空不能传声; (5)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6)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知道声音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并能结合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分析判断即可解决。 25.【答案】超声波 ? A ? 是 ? 振动 ? 液体 ? cbad
【解析】解: (1)由于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到2×
10
5
????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故其所发出的声波是超声波。 (2)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故选A。 (3)“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故这些声音对于鲸鱼来说是噪音。 (4)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都会引起气泡的振动而产生声音,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5)据原文的描述,在探究雨滴落水产生声音的过程中,科学家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试验,后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故正确的次序是cbad。 故答案为:(1)超声波;(2)??;(3)是;(4)振动;液体;(5)????????。 (1)人耳朵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之间,即高压20000Hz的属于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这两种声波都是人耳朵无法听到的。 (2)声呐装置是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的。 (3)据原文中: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即可判断该题的答案。 (4)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液体能传递声音。 (5)据原文中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即可排列出正确的次序。 能读懂原文,并结合有关声音的产生、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进行分析是解决该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