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第1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8~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的1~3题。
内容简析
例1 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剪刀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2.经历“剪一剪、折一折、辨一辨”等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辨认轴对称图形。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谈话法、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运用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辨认轴对称图形。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梯、旋转小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直接利用教材主题图,引出话题,再过渡到教材例题中,过程自然连贯。】
故事描述法:一天,花丛里一只美丽的蝴蝶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花蜜,忽然一只蜻蜓在它面前飞来飞去,蝴蝶生气地说:“谁在给我捣乱?”蜻蜓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蝴蝶更生气了:“你是蜻蜓我是蝴蝶,我们怎么可能是一家人呢?”这时一片树叶落了下来,蜻蜓不紧不慢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数学爷爷告诉我,在图形王国中,不仅蜻蜓、蝴蝶是一家,这些树叶和我们也是一家呢!我带你去看看,于是蝴蝶和蜻蜓朝森林飞去。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里有个很奇怪的问题?为什么蜻蜓说她和蝴蝶在图形王国是一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品析:童话般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在故事的结尾引出问题,更是新奇有趣,一下子吸引学生去探索思考,为新授课做好充分的铺垫。】
游戏竞猜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猜一猜我是谁。你们想不想挑战?看大屏幕,谁知道这是什么?(PPT出示衣服的一半,学生猜衣服,老师强调是衣服的一半)你能在脑子里想一想,它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吗?想到的请举手,看一看跟你们想到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说明你们很会想象,这在我们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依次展示三幅昆虫图片,让学生猜,并引导学生在想图形的另一半时不仅要注意形状一样,还得注意图形的大小、方向)老师给大家猜了4幅图形,同学们猜得很好,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图形,现在我们就从这4个图形开始这节课。(板书:轴对称图形)
【品析:用“猜一猜我是谁”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说一说,自己在哪儿见过这类图形。
借助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如:主题图中出现的蜻蜓、蝴蝶风筝等,说一说自己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
2.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轴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他的轴对称图形。
3.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5.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独立辨别,有困难的可以先折一折再判断。
6.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请大家睁大眼睛到生活中去找一找。
【品析:学生通过“剪一剪、赏一赏、折一折、辨一辨、找一找”等学习活动,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会用“对折”的方法辨认轴对称图形,同时感悟生活中五彩缤纷的对称现象,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判断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课本中说“这些都是对称的。”什么是“对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对称”的理解,不要求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学生只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轴对称进行粗略的描述就行,如把图形对折两边完全重合,或说“对称”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质疑二: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1)出示比较常见的对称物体,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2)可结合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学生猜测,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对折能完全重合吗?通过操作发现看起来上下一样的图形其实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定要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后看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
(3)出示容易错误判断成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如: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质疑,强化头脑中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理解。】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品析: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中的对称世界,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领略到无处不在的对称美。】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
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
?
?
?
?
?
?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之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或物体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
课件16张PPT。对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游乐场里都有哪些游乐项目?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图形左右两边的形状完全相同。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剪一剪。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利用对称剪小衣服吧。像这样画一画,再沿画的线剪一剪。和老师一起动手剪一剪。先把一张纸对折。利用这种方法我们能剪出很多漂亮的图形。剪一剪。把剪好的图形打开。看,中间有一道折痕。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形状不同,但是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两边一样,中间都有折痕。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对称轴对称轴对称轴我们把这条折痕叫作对称轴。注意: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2.下面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说一说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3.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
猜猜它们是什么图形?5.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
连一连,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4 条2 条无数条6.动脑筋想一想这三个图形的对称轴有几种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