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小故事·大道理
刘邦初得天下,设宴庆功,群臣在宴会上喝醉,大声喧哗,甚至拔剑击柱……。刘邦见了很不高兴。
——摘编自《汉书·叔孙通传》
一旁的儒生叔孙通乘机对刘邦说:“儒生虽然不能一块和您打天下,但是您要治理天下,那就用得着了。臣愿意去鲁地召集些儒生,与臣一起制定礼仪。”刘邦表示同意,所以授权叔孙通。
在叔孙通的指挥下,来朝庆贺的群臣都排着整齐的队伍鱼贯而入。刘邦赐酒,大臣齐刷刷地作揖谢恩,然后端起酒杯,分批向刘邦敬酒。整个典礼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喧哗。刘邦感慨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
——摘编自《史记·刘敬叔孙通传》
“他”的愁与乐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初形势
战争破坏
社会凋弊
与民休息
宽松
1、汉初“无为而治”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后汉书.食货志》
社会恢复元气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学
对外:与匈奴“和亲”
对内: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上述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
2、汉武帝时“有为”
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固是无益而有损的。这种政策经文帝一朝的实验,流弊已不可掩。无论如何,在外族窥边,豪强乱法,而国力既充,百废待兴的局面之下,“清静无为”的教训自然失却号召力。
——吕思勉《中国史纲》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问题
匈奴问题
积极有为
需要
1、汉初百废待兴,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吸取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无为”)
2、汉武帝时,国力日盛,但割据势力存在,匈奴威胁未除,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有为”)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知识链接:
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2)加强皇权:中外朝制度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军事: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思想:
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
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思想。
姓名 董仲舒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前179年 籍贯 汉代广川郡
民族 汉 族 专业 儒 学 学历 哲学学士
经学硕士
主要成就 创立新儒学 个人事迹 三年不窥园,
乘马不知牝牡 代表作 《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
个人特长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仁政
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
“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秩序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内容(笔记)
目的 主要内容 积极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巩固君权
董仲舒认为:夏朝代表黒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一次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大一统”
释 疑:“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2.新儒学“新” ?
(1)内容:
(笔记)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2)地位:
民间的学术流派——官方的正统思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定五经设“博士”,儒家垄断教育;
③兴办太学和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从官方到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古代的太学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在长安兴办太学。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小故事·大道理
明朝中叶,弘治皇帝(1488-1505)的舅舅张鹤龄屡次违反宫中规矩随意进出皇宫,太监何文鼎想依法诛之。结果被皇帝知晓,于是下令收捕太监何文鼎,并亲自审讯——
弘治皇帝:汝内臣安能如此,是谁主使?
何文鼎:主使者二人,皇上亦无之何!
弘治皇帝:彼为何人而我无之何?
何文鼎:孔子、孟子
弘治皇帝:孔孟古之圣贤,如何主使:
何文鼎:孔孟著书,教人为忠为孝,臣自幼读孔孟之书,乃敢尽忠。
——摘编自《皇明纪略》《苑落集》《万历野获编》
问题:何文鼎是明朝一太监,居然也能满口孔孟之道,说明了什么?
“他”的命运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只是顺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积极: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消极:
3.儒学独尊,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2.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