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7.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人教新课标(2014秋)课件(15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7.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人教新课标(2014秋)课件(15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05 20:10:15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4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97页例4,及第97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4 延续了例3的情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买东西时钱数是否够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根据实际问题,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尝试多种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师通过演示法、课堂讨论法,指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本课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及讨论,体验小数加、减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课件内容为:小丽带10元钱去文具商店买东西,她皱眉思考,分别提出问题:买一个铅笔盒、一本练习本和一支铅笔,带的钱够吗?由问题导入本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快的融入情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游戏体验法:上课了,老师出示一些小数加减法的口算习题,请学生老师,看看哪些同学口算得又对又快。
游戏停止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呢?
【品析:通过这个口算练习的游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数学从生活中来”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7页例4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
师:仔细观察主题图片,你知道哪些信息?
生1:小丽有10元钱。
生2:她想买一个铅笔盒、一本笔记本和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她带的钱够吗?
师:你想怎么计算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
生1:我们组是先求出买这三种文具一共要花多少钱,6.8+2.5=9.1(元),9.1+0.6=9.7(元),9.7元<10元,因此她带的钱够。
生2: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2.5+0.6=3.1(元),3.2元>3.1元,因此她带的钱够。
生3: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用剩余的钱再去买一本笔记本后,还剩下3.2-2.5=0.7(元),0.7元>0.6元,因此她带的钱够。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来解答,都可以说明,小丽带的钱是够的。
【品析:让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思考的思路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同。】
◎如果把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带的钱还够吗?
师:你想怎么计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比一比哪个组的算法最多。
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生4:先求出买这三种文具一共要花多少钱,6.8+2.5=9.1(元), 9.1+1.2=10.3(元),10元<10.3元,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生5: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再算一本练习本和一支带橡皮的铅笔一共多少钱,2.5+1.2=3.7(元),3.2元<3.7元,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生6: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用剩余的钱再去买一本笔记本后,还剩下3.2-2.5=0.7(元),0.7元<1.2元,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师:同学们的方法比较多,也都很好。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互相检验对错。
【品析:本环节注意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注重解答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实际问题的强化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熟悉程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取,这部分的教学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4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质疑:如果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连加、连减或者加、减混合运算时该如何计算呢?
讨论后得出: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相同。
【品析:本环节通过整数混合运算与小数混合运算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产生联系,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也能解决类似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的简单问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
师生共同总结,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依据实际问题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本节课教师能够先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去分析问题,再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由于情境中给出的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问题也就较多,学生只有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列式解答,因此教师尤其要关注理解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0-6.8=3.2(元) 6.8+2.5+0.6=9.9(元)
3.2-2.5=0.7(元) 9.9﹤10
10-6.8=3.2(元) 1.2﹥0.7 6.8+2.5+1.2=10,3(元)
2.5+0.6=3.1(元) 钱不够 10.3﹥10
3.1﹤3.2 钱不够
2.5+1.2=3.7(元)
3.7﹥3.2
钱不够
用10元买1个文具盒、1本笔记本和1支0.6元的铅笔钱够了。
课件15张PPT。解决问题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基础练习拓展练习课堂小结根据下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情境导入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 ,还想买1个
和1支 ,她的钱够吗?探究新知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小丽有 10 元钱……阅读与理解探究新知分析与解答先算买了文具盒后,小丽还剩多少钱。10-6.8=3.2(元)我算 和 一共多少钱。2.5+0.6=3.1(元)
3.1<3.2,小丽的钱够了。探究新知我算买了 后,还剩多少钱。3.2-2.5=0.7(元)
0.7>0.6,小丽的钱够了。探究新知方法①:10-6.8=3.2(元)
2.5+0.6=3.1(元)
3.1<3.2,小丽的钱够了。方法②: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求出买文具盒后剩余的钱,然后再比较剩余的钱够不够用。10-6.8=3.2(元)
3.2-2.5=0.7(元)
0.7>0.6,小丽的钱够了。探究新知用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了什么?探究新知回顾与反思6.8+2.5+0.6=9.9(元)
9.9<10,小丽的钱够了。小结:一道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方法可以相互检验。解答正确吗?你能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检验吗?还可以把要买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比10元多还是少。方法③:探究新知方法① :
先算10-6.8=3.2(元)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如果把 换成 ,钱够吗?探究新知你的结果正确吗?你是怎样验证的?这几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了什么?方法② :
先算10-6.8=3.2(元)
3.2-2.5=0.7(元)
0.7<1.2,所以钱不够。 方法③:
6.8+2.5+1.2=10.5(元)
10.5>10,所以钱不够。探究新知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如果够,应找回多少钱?28.5+14.4 = 42.9(元)
50 >42.9
50 - 42.9 = 7.1(元)
答:够,应找回 7.1 元。 我有 50 元钱,买科技书和文艺书各一本,够不够?基础练习2.8 + 6.9 = 9.7(千克)
9.7<10
答:这两只小动物能一起乘这只船过河。拓展练习预设①:
6+2.8=8.8(吨)
8.8>8.7
所以没有超载。预设②:
8.7-2.8=5.9(吨)
6>5.9
所以没有超载。货车自重 2.8吨,最大载质量6吨。它是否超载了?拓展练习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