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25 12: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一、导入课文:
1.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1794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小鸡叫不停不久雨淋淋;小燕钻天蛇过道不久大雨就来到;蚂蚁搬家山戴帽必定大雨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二、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题目是《看云识天气》,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2.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
3.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前后讨论完成)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很高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约二千米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约二千米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将 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高层云变得更厚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更低 雷雨冰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在对面的云彩 云层 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欣赏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云彩。
三、研读赏析
1.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如: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2.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3.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
4.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四、课堂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比如:树叶落叶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你还知道哪些这种有趣的自然现象呢?写一篇观察日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