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科学下册9、克隆羊--多莉
教学分析
学习者
分析
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大量有关克隆的资料。大部分学生已经对克隆有所了解。学生在课上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合作,在老师的引领下总结并整理手中资料。学生在直接参与各种探究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对生物技术发展的继续研究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9.克隆羊—多莉》选自五年级下册 “生命的延续”这一单元。本课由认识克隆羊而引出克隆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来了解科学是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人类带来大麻烦甚至灭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学会收集资料,能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2.学会交流和汇报,能够将自己的收获展示给大家,并能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他人的信息。知识目标: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情感目标:1.体会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的各种困难;2.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合作;3.激发对生物技术发展研究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
教学难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与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相关的资料和图片。2.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评价方式
多采用鼓励性、激发性评价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题
师:出示“克隆羊——多莉”的图片,同学们一定都见过绵羊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只特殊的小绵羊——多莉(出示课件引出课题)。它可不是一只普通的小羊,它的诞生不亚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带给世界的震撼。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是一只克隆羊。
师: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克隆”的世界。请同学们观看多莉羊的诞生视频。请同学们打开书P40页把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克隆吗?(出示课件老师作为主持人组织学生将各自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并补充不全面的地方。)科学家通过无性生殖方式用人工遗传操作使动物繁殖的过程,所产生的一系列后代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2.克隆动物是怎样产生的?(出示课件)
克隆动物在没有精子的参与下,由单一的卵细胞经过人工处理改造并育到一定周期后,被移植到“代理妈妈”的子宫内,正常发育后产下的动物。
知识链接——克隆羊多莉的一生(出示课件)
1996年7月5日一只妊娠了148天,体重为6.6千克,编号为6LL3的小绵羊“多莉”来到这个世界,它是科学家们用克隆技术“复制”出来的。
1997年2月23日被介绍给公众。“多莉”出生后生长正常。
1997年底与一头威尔士高山羊自然交配怀孕。
1998年4月13日凌晨4时生下了一只雌性的体重为2.7千克的小羊羔,取名为“邦妮(Bonnie)”。这说明生世不凡的“多莉”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
1999年,“多莉”一家又迎来了3个可爱的羊宝宝。那时,已经是4个孩子母亲的“多莉”显得富态而慈祥。
2003年2月14日,经兽医诊断,多莉出现早衰症状,患有严重的进行性肺病。研究所决定为多莉实施“安乐死”。
班级讨论会(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与学生展开讨论 )
师:3.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归纳对克隆技术的认识。)
生: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对研究动植物的生殖、稀有动植物的拯救。环境保护等方面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弊端:
克隆技术导致的基因复制,会威胁基因多样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将由复杂走向简单,这对生物的生存是极为不利的。
这种技术一旦被有些人利用研制出毒性、杀伤性强的生物武器会发生灾难性的生物战争。
师:4.为什么全世界的人类都反对制造克隆人?
(1).克隆人是对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进化的自律性,带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质。
(2).通过克隆技术自我复制后,人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个性规定 ,因大量复制而丧失了唯一性。
(3).因为血缘生育构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而克隆是另一种生育模式一个很严重的伦理问题。
(4).因为克隆人的指纹、基因都一样,身份和社会权利难以分辨。
(5).但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克隆的下一代还会没有生育能力。
(6). 克隆出的人除血型、相貌、指纹、基因和你一样外,其性格、行为可能完全不同,但不能保证克隆人会和你一样优秀。
(7).克隆生物有早衰性,“多莉”也是因此死亡。
(8). 人将物化、基本人权将不复存在、生命不再宝贵!!!
(9).在克隆人研究中,如果出现异常,有缺陷的克隆人不能像克隆的动物随意处理掉,这也是一个麻烦。因此在目前的环境下,不仅是观念、制度,包括整个社会结构都不知道怎么来接纳克隆人。
拓展:基因工程
阅读科学在线讨论: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收集整理有关基因工程的材料 )
(1).从食品角度,基因技术对食用者健康构成慢性的威胁(2).从医学角度,基因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攻克很多疑难杂症。(3).基因技术的随意使用会损坏自然的规律有关电影:
六、让学生观看<逃出克隆岛>
相关的资料链接:
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设想。 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 1970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但是在开始进食以后死亡。 1981年:科学家进行克隆鼠实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正常的鼠。 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 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 1998年2月23日: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 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1998年7月22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多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 1999年5月3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 1999年6月17日:以美藉华人科学家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一头13岁高龄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 2000年1月3日:美国著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 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泰特拉”。 2000年3月14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
学生展示、互相交流搜集到的关资料。
通过班级讨论会“克隆的利与弊”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有悖常理的观点要及时纠正,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辩论,实现探究过程的有效性。
用学生辩论会的形式来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反对制造克隆人。
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基因工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克隆人的技术不能随意使用,否则会给人类带来不可预知的生物灾难。
通过相关的资料链接,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进程。
通过“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收集、整理关于“克隆羊——多莉”、“克隆”、“克隆人”等相关资料,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有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内容很丰富,有很强的教学实用价值。
辩论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学习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课堂上设立的“克隆的利与弊”讨论会,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空约束更为有效的辩论平台,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教师在辩论中的引导对学生的逻辑思辩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提出的有悖常理的观点要及时纠正,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辩论,实现探究过程的有效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合理的利用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受益,要是随意使用就会违背大自然到时就会带来不可预知的生物灾难。
通过观看电影让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到人类的无情,克隆人悲惨命运。让所有观看的学生可以一无反顾的加入反对克隆人的行列。
课后反思
本课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对克隆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和发展状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在辩论中得到了认同。教师在辩论中的引导对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要有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提出的有悖常理的观点要及时纠正。本课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辩论,也就是如何实现探究过程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