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8课
教材简析:《金属的来历》是河北人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安排两课时讲完,本是第一课时。在我们的生活中,金属用途非常广泛。学生对常见金属的性质及用途也并不陌生。本课通过引领学生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金属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常见金属用途的认识。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了解导电、传热、柔韧性、光泽等金属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获得科学结论的兴趣和能力,懂得科学的结论是需要实验证明的道理。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探究实验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设计实验研究“铜、铁、铝”等金属有哪些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或本组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出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通过查阅资料和探究实验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准备:生活中各种金属制品,如铁(铝)锅、铜钥匙、电线、铁刀、铜币等;铜、铁、铝,电路元件,电池,酒精灯,火柴,凡士林,热水,锤子,磁铁,玻璃等;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金属
铜、铁、铝、金、银、钨、锌、镁 共同性质
猜想: 导电、传热 有金属光泽
延展 、颜色 传热、导电性能好
有光泽 有一定的延展性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大家,你们来自哪个学校呀!
生:三义小学。
师:“三义”指的是什么呢?
生:涿州是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地方,我们学校就是以这个故事来取名的。
师:谁知道刘备、关羽、张飞都用什么兵器?这些兵器是用什么制成的?
生:刘备使双股剑,关羽使青龙偃月刀,张飞是丈八点钢矛。都是用金属做的。
师:古代就有金属制品了,那么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金属制品更是随处可见!课前老师布置大家了解金属,搜集金属制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属》一课。(板书)
评: 在这个情境中,教师与同学以谈话说典故的方式引出要教学的内容,既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授新课
1、认识金属
师:下面请把你们带来的金属制品是什么,用什么金属做的,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我带的是火锅,是用铜做的。
生:我带的是做饭的盆,是用铝做的。
生:我带的是钉子,是用铁做的。
生:我带的是电池,外皮是金属铝,帽是铜做的。
生:我不同意,电池的外皮应该是锌做的。
生:我带的灯泡,灯丝是金属钨做的,里面的架是铜。
……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课前布置的任务完成得不错,除此之外,你们还见过哪些金属呢?
生:妈妈带的首饰有金的、银的、白金。
生:体温计里有汞。
……
师:除了见过的,你们都知道还有哪些金属?
生:我从书上知道还有钒、钛、锰、镁、铬、锡……(师板书)
评: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认识拿来的、见过的、知道的金属,充分认识到金属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激发了学生探究金属的欲望。
2、自主探究认识金属性质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生产、工业、农业各个领域中都要用到金属。关于金属,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吗?
生:金属有哪些用途?
生:金属会传热吗?
生:我想知道哪些金属能被磁铁吸引?
生:我想研究金属能导电吗?
生:金属传热能力是都一样吗?
师:大家有这么多问题要研究,可是我们课堂上的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不可能一一的去研究。请各小组选择你们最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好吗?
生:好!
评:大量的“头脑风暴”,引发了学生的求知的欲望,提出了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使问题成为“自主探究”的开端。
师:老师想给大家提一些要求?(播放投影:先选定好要研究的问题,想好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怎么做。把这些事情都想好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去研究。最后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
学生分组选择、设计,教师巡视。
(准备的材料:铜片、铁片、铝片,电路元件,电池,酒精灯,火柴,凡士林,热水,锤子,磁铁,砂纸,玻璃等。)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指导。(在实验中组长负责指挥,其他人有的重点操作实验,有的重点观察现象,有的做记录。)
评:问题提出来后,教师没有让学生急于动手操作或观察,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选择最想研究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想好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怎么做。把这些事情都想好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去研究,突出了小组合作的意识及重要性。也改变了以往的问题是老师的事,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老师的事的做法。可以看出教师真正把学习和研究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师:大家都研究完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研究的问题、方法、看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跟大家说说呀?
生:我们小组研究了金属是否导电?先连接电路,小灯泡亮了。再把铜片、铁片、铝片分别连到电路中,小灯泡依然亮,说明铜、铁、铝都易导电。
师:这是你们组的发现,还有哪个组和他们的一样?(一样的组举手)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金属是否传热?用试管夹夹住铜片,把火柴粘在铜片的一端,加热另一端,火柴掉了,再把铁片和铝片也沾上火柴,加热一端,火柴都掉下来了。说明铜、铁、铝都能传热。
生:我们同时加热三种金属片,在加热时还掐了时间,发现三种金属上粘的火柴掉下来的时间不同,铜片上的先掉,其次是铝,最后是铁,说明铜、铁、铝传热能力不同。
师:真不错,注意了对比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别的组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们组观察到火柴掉下来的顺序与他们不同,先掉下来的是铜片上的火柴,其次是铁片上的,最后是铝片上的。
师:两组得到的结果不同,但都说明铜、铁、铝的传热能力不同,由于我们实验器材使用和操作方法都可能存在误差,所以结果不同。到底谁的传热能力强,我们课下再重新设计一下实验,进行进一步研究。大家看可以吗?
生:好!
评: 在交流中及时提醒学生要掌握他人发言的要点做出质疑和争议。对于金属传热能力强弱问题,教师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让学生课下继续研究,使探究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在学生合作、分享与交流中,发挥群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达到成果共享。
师:还有没发言的小组,你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观察了金属的光泽和颜色,发现镁条看上去是黑色的,用砂纸磨一磨,就变长银白色的了,还有光亮。
生:我给他补充,不是有光亮,是有光泽。铜、铁、铝都有光泽,铜是紫红色,铝和铁都是银白色。
生:我认为他们说的对,我查了资料,这几种金属的颜色和他们说的一样。
师:大家研究得很好,不明白还查了资料,希望这个习惯保持下去!我这有铁丝、铜丝、铝丝各一根,如果用锤子砸一砸会怎么样?
生:会被砸扁。
师:这也是金属的一个性质,知道是什么性质吗?
生:变形、延长。
师:对!金属的这个性质叫延展性。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生: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师:同学们,你们研究得很认真,经过我们的研究,大家看黑板板书,能发现什么?
生:这些金属有共同的地方,都有金属光泽,导电、传热性能好,有一定的延展性。(师板书)
师:这些都是金属的性质。
三、拓展认识金属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通过研究认识了金属的一些性质,那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人们是怎样利用金属的这些性质制造各种物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呢?
生:直接站起来交流。举例略。
师: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有了金属制品,我们的生活方便多了!关于金属的来历和其他问题,让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好吗?
课后反思: 《金属的来历》这课的教学目标能设计实验研究“铜、铁、铝”等金属有哪些特性,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或本组的研究结果并能举例说明金属的用途。
本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金属,并通过认识金属激发学生研究金属的欲望。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喜欢研究的问题,根据材料设计研究方案,然后试验研究,交流。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学生的视野,突出科学科的完整性。
本课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氛围轻松,材料丰富,体现合作学习。在整个探究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学生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究金属性质的实验中,老师给了学生较多探究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选择的问题,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从现场来看,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在老师的激励评价之中,讨论非常热烈,实验十分投入。
二、任务驱动,问题激励。学生在想要研究的问题驱使下,放开手脚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并在实验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探究任务的驱动下,教师促使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中也完成了对金属性质及用途的探究。
专家点评:《金属》一课的教学,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认识金属的主要性质、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并在实验、研究中,注意新问题的生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把探究活动引向更深、引向课外。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认识拿来的、见过的、知道的金属,使对金属的认识有层次、更丰富。
为了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金属的性质,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通过分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人人参与的机会和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引领,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课堂上学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友好互助,善于合作 。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小组选择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获取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体验成功的快乐。比较全面地实现了科学学习的目标。 (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