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疾病与预防
内容简析
本节教材取自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章,主要阐述疾病及其预防的卫生知识。时下禽流感和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时时困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卫生知识,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目标定位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常见的人体疾病,学会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2、能够描述传染病的病因、分类和发生特点。
3、了解传染病流行的基本要素,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二、能力目标
培养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及合作学习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知道传染病的危害,关注传染病的预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及预防;2、癌症预防的知识。
教学难点:1、举例说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危害;2、癌症的危害及发生。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编制教学案,导学案;搜集有关常见传染病的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和家人一起搜集资料共同填写老师课前发放的表格,了解常见的传染病。
?
环节一? 谈论导入 激发兴趣
问:从小到大你生过病吗?都生过什么病?你又知道有哪些病?
生:感冒,肠胃炎,痢疾,高血压,糖尿病等。
问:对你知道到这些疾病分成两大类,怎么分?
生:传染和不传染。
引出课题:疾病与预防
环节二?? 师生互动? 共建新知
1、展示资料? 深入生活
活动一:用图表方式列举常见的病症,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传染病?
展示课前准备的常见疾病名称列表,师生分析这些常见的疾病,看能否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出哪些能传染,哪些不能传染?
疾病
是否传染
是否换过此病
是否接种过疫苗
? 流行性感冒
?
?
?
????? 水痘
?
?
?
????? 肺结核
?
?
?
????? 近视眼
?
?
?
????? 结膜炎
?
?
?
????? 贫血
?
?
?
????? 龋齿
?
?
?
????? 蛔虫病
?
?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
?
???? 流行性感冒
?
?
?
????? 水痘
?
?
?
????? 肺结核
?
?
?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调查的结果小组讨论并回答。
强调近视、龋齿、贫血这些是不传染的,其它能够传染。
实例比较? 区分概念
I 非传染病:是由患者自身组织、器官等结构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
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遗传病等。
学生分享对癌症的调查资料,多媒体展示有关癌症的资料:
癌症
恶性肿瘤就是人们所说的癌症.恶性肿瘤的细胞能侵犯、破坏邻近的组织和器官,最终致使患者死亡。
癌症的形成
当身体内细胞发生突变后,它会不断地分裂,不受身体控制,最后形成癌症。
癌症的病理原因
①物理治病因子,如X射线、电离辐射;
②化学致癌因子,如亚硝酸盐(一般出现在腌制过的蔬菜或隔夜的菜中)、黄曲霉毒素;
③病毒致癌因子,如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
癌症的饮食保健
远离致癌食物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公布了致癌食物黑名单,其中包括:
①腌制食品含致癌物,咸菜等
②烧烤食品含强致癌物,烤鸭、烤羊肉串等
③熏豆腐干等常食易患癌
④油炸食品含致癌物
⑤霉变食品含致癌物
⑥隔夜熟白菜和酸菜、 反复烧开的水会产生致癌物。
II 传染病:
结合课本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明确近视眼是由于眼球结构变化引起的,不会传染;而结膜炎是由于细菌引起的,能传染,进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染病?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的三大特点: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
传染病的分类:
同时出示图片资料,引入观察实例,对病原体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讨论。让学生了解引起传染病的生物统称为病原体,且不同的传染病会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学生思考并回答。。
活动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说出下列常见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常见传染病
致病原因
病原体
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
病毒
水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肺结核
结核杆菌
细菌
手癣、足癣
皮肤癣菌
真菌
蛔虫病
蛔虫
寄生虫
血吸虫病
血吸虫
3、师生总结? 明确概念
我们把这些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按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 ①寄生虫病 ② 细菌性传染病 ③ 真菌性传 ④ 病毒性传染病
4、实例分析? 加深理解
通过对近视眼及结膜炎的比较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初步完成知识目标)并同时展示多媒体课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强调:一种传染病能够大面积流行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找出这三个环节的基本概念是怎样表述的。
资料分析: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流感患者的鼻涕、唾液和痰液中有大量的流感病毒。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接触过流感患者,或者使用流感患者用过的食具、被服等的人,都可能传染上流感。与青壮年相比,老人、小孩更容易患流感。
由学习小组根据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挑选出能够反映本节学习目标的四五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⑴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什么?
⑵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什么?
⑶上述材料中,易感人群指的是什么?
⑷流感病毒是通过什么途径到达健康人身上?
⑸怎样预防流感呢?
学生利用实例,结合资料,并通过小组讨论,剖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师生共同修改、纠正,总结常见的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接触、饮食等。
5、资料展示? 知识拓展
多媒体展示多种预防措施图片,探讨是对传染病流行的哪一个环节采取的措施:
总结归纳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A、控制传染源 :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B、切断传播途径 : 饭前、便后要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常开窗、通风好,空气爽、病菌跑。正确使用消毒液。
C、保护易感人群 : 加强身体锻炼,充足休息,消除恐惧心理,以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积极参加计划免疫
环节三? 归纳梳理 盘点新知
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交流,要求能够简单的画出概念图,评价学习效果。
我的概念图:
环节四? 课堂小测? 检验新知
1、经诊断某人得了某种传染病,医生立即采取了如下措施:
(1)给病人吃药打针进行治疗;(???? )
(2)对病人的用具进行消毒;(??? )
(3)不让病人家属外出,也不让外人探望。(?? )
(4)给附近的居民进行预防注射;(??? )
(5)消灭蚊虫(??? )(6)不随地吐痰(??? )?
(7)生吃瓜果要洗净(??? )
???? 请你指出这些措施各属哪一项?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A和C
2、 1988年上海曾流行甲型肝炎,后查明原因是食用了不清洁的毛蚶引起的。这种不清洁的毛蚶属于(?? )
A.传染源?? B.病原体?? C.抗原???? D.易感者
3.为了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我国政府决定停止进口一切外国血液制剂,这种预防措施是(?? )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保护传染源
4、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 A、给儿童接种卡介苗?B、清扫居民楼内的垃圾
?? C、给医疗仪器消毒???? D、给儿童注射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