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音8下 2.2活动与练习 神奇的民间锣鼓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音8下 2.2活动与练习 神奇的民间锣鼓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2-04 14:2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神奇的民间锣鼓》教案
教材分析
《神奇的民间锣鼓》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八音和鸣》活动与练习。本课选取了《滚核桃》为重点欣赏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打击乐器的魅力。由于学生小学阶段对打击乐有着初步了解,因此本课更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结构、音乐情绪、演奏方式、风格特征等,进而让学生能够在往后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时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学生能初步了解我国绛州鼓乐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喜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掌握绛州鼓基本打击方法和基本节奏类型
3)通过互动和探究,在理解所学习的节奏、结构和音乐要素的前提下,发展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学习绛州鼓的几种演奏技法。
2)通过分析《滚核桃》的头身尾音乐片断并学习其中基本节奏类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主要的打击乐节奏。并理解不同音乐要素的不同表现力。
教学内容
1)鉴赏《滚核桃》,了解我国绛州“鼓”的知识。
2)通过引导,学会简单的绛州鼓节奏型及打击方法。
3)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以击鼓方式表达特殊情景——滚核桃”的活动中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鼓、鼓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播放中国女子打击乐团鼻祖红樱束的《中国龙》,提出问题。
问题:请问大家看了这段视屏的感受?
设计理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鼓乐引出中国传统鼓乐。吸引同学眼球,提高上课激情和兴趣。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介绍绛州鼓的来历及大致构造。并提及绛县鼓乐代表作《滚核桃》。(ppt附解释图片)
《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省新绛县鼓乐。演奏时仅使用鼓和一副拍板。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来晾晒的情景。核桃滚散开来,滚在地上的核桃的密集声也抒发了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和喜悦的心情。《滚核桃》由头、身、尾三个部分组成。
2)欣赏《滚核桃》在欣赏时,教师随着视屏打出曲中主题节奏。并在旁提示,头、身、尾的具体部分。
提问:请大家注意观察,敲击不同的地方,发出来的声音是什么,代表的是摘核桃还是晒核桃,还是运核桃呢?
3)以《滚核桃》为例,总结出绛州大鼓的几种演奏技法,(见PPT附图)并请同学上台尝试。老师现场纠正学生错误的示范,并告诉大家正确的打击方法。
a双手敲击鼓面
b敲击鼓梆
c双手交替敲击鼓梆
d闷击
e双手交替敲击鼓棒
f刮击鼓梆
4)待同学们了解基本演奏方式后,播放《滚核桃》其中一个音乐片断,提问并请同学回答。
问题:这个音乐片断属于《滚核桃》头身尾哪个部分,它的特点是?
在黑板上写身的基本节奏2/4|XX
X
|
XX
X
|
XX
XX
|
XX
X|,并分①基础打击;②加重音符号;③加速度;逐步教授同学们带表情,有强弱、快慢之分的打击节奏。
设计理念:用视屏和现场演奏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们对《滚核桃》的基本节奏的印象。把基本演奏方式从曲子中提取出来能提高同学们的接受知识的能力。
3、体验与探索(2分钟)
1)即兴演奏,请同学们用拍手来演奏身子部分,用跺脚来演奏头和尾部分。和老师一起合作完成袖珍版《滚核桃》。
2)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把学到的节奏使用到其他的打击乐器上面。去创造新的音乐情景。
设计理念:同学们动手打击一段完整的主题节奏更能加深对曲子的记忆和理解。开放性课外作业的布置更利于同学消化课堂知识,开发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打击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