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标识设计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与第一课内容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体现了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育。”
课文在整体布局上,首先展示的是一系列优秀的环境标识设计,培养学生学习环境标识设计的兴趣;其次是环境标识在校园环境中的实际运用;
最后是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流程以及安装过程。
环境标识设计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特定目的进行设计与制作,起到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环境的目的。本课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实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为:切入、感受和表现。
(1)切入——标识设计的范例。
标识设计内容的选择,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培养学习兴趣,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因此,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和着眼点进行本课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将有助于丰富和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
(2)感受——优秀的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作品欣赏。
教材中,首先编入的是一些优秀的标识设计,包括校园指示牌、停车场指示牌及社区环境标识等,说明环境标识设计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然后是一些名校的环境标识设计,如斯坦福大学典雅的校园环境,北京师范大学“绿草茵茵,踏之何忍”的环境标识,根据所选图片,从工具材料、造型、设计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3)表现——学生动手参与。
教材最后要求学生策划、设计并动手制作校园标识,加强协作,如集体讨论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并安装,一切都是与他人互相协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通过深入尝试、体验,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受,从而引发对美术课程的喜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环境标识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考察环境——确定内容——选择材料加工制作——安装,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环境标识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难点:校园环境标识设计及其制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习以协作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铅笔、直尺等作图工具
(教师)多媒体设备、中外优秀环境标识设计作品
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
设问:当你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能帮助你快速感知方位的是什么
引出课题:《校园环境标识》。
2.展开教学。
(1)通过实例,分析环境标识的概念及作用。
(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标识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标识的种类:指示导向标识、识别标识、警示规则标识、装饰标识。
标识的表现形式:平面标识和立体标识。
期间穿插互动小活动:大家一起来认一认各种标识。
(3)标识设计的原则:醒目、实用、和美观相结合,并且与环境相协调。
(4)标识设计的要素:清晰的文字、简洁的图形符号、和谐的色彩。
(5)标识设计所用的材料:金属、石材、木材、塑料纸材等。
(6)画一画洗手间的标识,欣赏有特色的洗手间标识。
3.
深入教学:我们学校的环境标识。
(1)说一说:自己学校的环境与建筑特色。
(2)想一想,并集体讨论:
校园里哪些地方已有环境标识?它们属于哪类标识?
校园里还有哪些地方缺少环境标识?
标识上的文字怎样设计才能最佳地传达意图?
(3)考察环境>
确定内容〉设计形式〉选择材料〉加工制作〉安装。
4.布置作业。
(1)两人合作进行校园环境标识的考察,确定好制作的内容,设计好方案,准备好需要的材料。
(2)两人合作,设计自己班级的标识,准备好需要的材料。
(3)以寝室为单位,根据自己寝室的特点,设计寝室标识,并准备好需要的材料。
(4)欣赏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