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04 14: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1.1教材分析
??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在之前已学习中已经了解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获取氧,通过循环系统送给组织细胞,细胞在呼吸作用中产生了废物,废物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故在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之后安排了人体废物排出相关知识,起到一个延伸和完善的作用。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并为以后的学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奠定基础,所以本章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年龄特征上看: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此模型构建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直观的理解肾单位中有两条管道系统:血路和尿路有极大的帮助。
2、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这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可以通过复习血液循环的旧知识,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模型构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生完全能写出肾单位的血路。
3.学生在了解肾单位结构后,能根据这样肾单位的结构水到渠成,大胆推测尿液是来自于血液。在模型中能直观观察到在肾单位有两处毛细血管,并能大胆推测在这两处毛细血管都有可能有物质的变化. 为第二课时尿的形成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
1.3设计思路:通过对血液循环的复习,通过学生分组活动构建肾单位模型,通过学生对模型的观察和分析,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了解肾单位的生理结构的基础上,大胆推测尿液是来自于血液,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小心求证),最后以实验数据为事实依据来得出结论:尿液是血液经过过滤和重吸收形成。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
(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
(2)描述肾单位的结构
?
?
2.2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对文字描述和图片的观察来构建肾单位的模型,(动手构建模型的能力,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小组交流与合作能力)
?
(2)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尝试归纳血路和尿路。(小组交流与合作能力,温故知新,知识迁移的能力)
?
(3)了解肾单位结构后,能根据这样肾单位的结构大胆推测尿液是来自于血液,并讨论设计实验来小心求证假设。(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小组交流与合作能力)
?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确立肾单位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
(2)通过肾移植和血液透析的了解,认识到肾脏对人的重要性。
?
3.教学重难点
?
3.1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
?
肾单位结构复杂,又是产生尿液的结构单位,是看不到却很重要的关键知识点。因此给学生创造模型构建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来突破肾单位这个重点,并为接下来学习尿液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
3.2教学难点:
1.构建模型。在教学中注重将抽象的文字、平面的图片转化成立体的结构,降低学生构建模型的难度.
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 通过学生观看捐肾的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2.通过构建模型的实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有益于学生提出问题。并将此项作为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4.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从感性认知入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在情境学习中讨论研究、活动探究、分析归纳比较,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教师在此过程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5.课前准备 : 实验材料: (共九组,每组9样物品。)
1.网兜(红色)个 2.网兜(红蓝色个)3.水管 1根 4.袜子1只
5.半截塑料瓶1个 6.透明胶(宽)1个 7.纸胶(窄)1个(在上面写字,作为标签纸)8.圆珠笔1只 9.剪刀1把
6、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及教学中的注意点
课题引入
一:观看《七岁脑癌男孩捐肾救母》视频, 看完视频,大家想了解…(把学生问题写在最左的黑板)
二:课本77页科学技术社会(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教师提问:
1.尿毒症,这是肾衰竭导致的,我们来看课本上的描述?
2.如何治疗?
这就是血液透析机,等这节课上完,我们就会明白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患者每周要进行2-3次的血液透析.可见,肾脏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
(肾脏有什么作用?肾脏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尿毒症?什么是肾衰竭?捐献了一个肾脏,只留一个肾脏,对本人有影响吗?)
学生回答:
(肾移植。有些患者在肾衰竭,还没有等到合适的肾源的时候,就要进行血液透析。)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等本章内容上完,回头来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课本的阅读资料中提取所需信息。
新课教学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那么肾脏是属于哪一个系统?它的作用是什么?
泌尿系统除了肾脏还有(…)肾脏的作用是(…)
现在一起来完成顶尖课课练P43要点提示2(1)
(写板书)
学生回答
学生完成练习
通过完成练习让学生再次熟悉新名词(从听到写)
二、肾单位的结构
请认真观察,与肾脏相连有几根管?分别是?如何区别动脉静脉,
记得观察小鱼尾鳍的实验吗?怎么区分动脉静脉?。
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注意观察标注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颜色,血液颜色为何发生改变?为什么由鲜红色的动脉血变成暗红色的静脉血?
物质交换最适合在哪一种血管中进行?
因此在肾脏中肯定有毛细血管。
我们以猪的肾脏为例,看到毛细血管了吗?好,把这一小部分放大,看到了吗?
我们发现原来肾脏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管道。像这样的结构在每个肾脏里大约有100万个,这就是肾单位.
(写板书)
看来,要了解肾脏结构,就要把肾单位搞清楚。
一个肾单位能完成肾脏的功能吗?那么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阅读课本p73右下方的图.这就是肾单位的结构图。标号1的是。标号2的是?标号3的是?
现在完成顶尖课课练P43要点提示2(2)
标号1的是(肾小球), 请在图上画一个方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毛细血管球(记录在书上)。原来,在肾单位这里有两处有毛细血管。
这个毛细血管是由这一条血管分支来的?这是(入球小动脉)好,划下来。毛细血管又汇合成了哪一条血管?(出球小动脉),划下来。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自制的道具:
1.网兜(红色)1个; 2.网兜(红蓝色1个);3.水管 1根;4.袜子1只;
5.半截塑料瓶1个
/
哪一个能用来模拟肾小球?
这是毛细血管,成球状就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球),这网兜有代表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的结构吗?
下一个:肾小管:弯曲细长。在图上,肾小管在这里,请在图上肾小管这三个字画一个方框。在肾小管周围也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在图上补充上(肾小管外).
哪一个能用来模拟肾小管?
接下来:肾小囊: 请在图上画方框.肾小管盲端膨大凹陷而成。肾小管膨大?盲端?什么是盲端?怎么实现?(袜子)。凹陷?这样就组成一个“小漏斗”.
第一次小组活动(注意分工合作)
1.自制肾单位的模型,用宽的透明胶固定在画板上。
2.将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④入球小动脉⑤出球小动脉⑥毛细血管(肾小管外)⑦肾静脉这七个结构名称写在窄的纸胶上,贴在相应的位置。
3.按顺序上交。
4.填写实验报告(每人填一张,允许小组交流)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等会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马上记录下来。
一、制作肾单位的模型
1.我们发现了
① 问题。
② 问题。
……
(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见附件2)
(记录交模型顺序)
(提醒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整顿纪律)
组织学生点评模型。
/(1、小组讨论:找出不一样的模型,观察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2、派一名组员,表达你们的观点。)
认真观察肾单位模型:里有几个入口,几个出口?
入口?进来的是未过滤的血。
出口?出去的是过滤的血。
那血液里的废物呢?
一个肾脏里大约有100万个肾单位,这些肾单位的三个口与肾脏外的三个管是怎么连接的?
入球小动脉血液是哪来的?
从哪里出肾脏?
肾小管与哪根管相连?

根据这样的肾单位的结构,请你大胆推测:尿液是来自于 .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在肾单位里应该要有两条管道系统:血路和尿路。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次小组活动
1.取回画板,修正自制的肾单位模型,放回画架
2.完成实验报告二、根据左图填写肾单位的血路和尿路。(每人一份,鼓励小组交流讨论。)
刚才最快交的小组派一个同学上来写,可以在有困难时向同组同学求助。同组同学也可以上来帮忙。
(小提示:尿液从哪里来,源头不好找,可以倒着推。)
点评实验报告:
肾小囊里的尿液来自(肾小球的血液)这里的结构适合物质过来吗?
毛细血管有什么特点?
那在肾小管这里也有毛细血管,是不是也有物质的变化呢?
这些物质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尿液的形成。
那么尿液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只靠观察模型,是解决不了.因此要通过做实验来解决。
整理一下: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是:尿液是怎么形成的?
回到刚才的推测:尿是来自于血液。这是我们作出的假设。
接下来要制定计划,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制定实验方案(每人一份,鼓励小组交流)
学生回答:(①②③三根。这根是(输尿管)这根是(肺动脉)这根是(肺静脉))。
动脉血流方向是(出心的),静脉是(回心的)
血液从心脏出心流到肾动脉(入肾脏)从肾静脉回心。

(氧气减少了,有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
(看到了)
(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在书上图的相应位置做记录。
(学生指出:红网兜,也有学生指出是袜子。)
(学生指出)
第一次学生小组活动:
学生观察交流表达。
学生回答:
(3个)
(从入球小动脉进入)
(肾静脉出去)
(从肾小管里以尿的形式排出去)
学生回答:
(肾动脉)--入肾
(肾动脉出去)---出肾。
(输尿管)。
(血液。)
第二次学生小组活动
(适合,这里是毛细血管)
(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血流速度最慢,物质很容易穿过去。)
(可能有)
讨论交流作业
通过复习血液循环的旧知识,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注意从宏观(肾脏)到微观(肾单位)的衔接。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来读懂图片,培养学生识图基本能力,提升图文互换能力,
运用模型建构,为学生学习提供直观印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遇到学生有争议时,尽量让学生来阐述个人观点,并鼓励学生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分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进行学习,交流和合作的环境中进行探究。
活动1:将平面结构立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活动2;用贴标签的方法进行阶段性复习,让学生及时掌握新名词.
活动3:加入比速度竞赛环节,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活动4:通过构建模型的实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的注意点:1、对于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的小组给予安慰,告诉学生还有第二次活动,修正的机会。2、建议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尽量降低小组内部的摩擦,教学中只需特别关注个别凑合组成的小组。3、教师在各小组巡查时,尽量鼓励让每个孩子参与活动)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
(注意:在学生有思维碰撞的时候,尽量让学生来阐述个人观点,并鼓励学生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注意从微观(肾单位)到宏观(肾脏)的衔接,
注意肾脏内外的衔接。注重从局部回到整体,避免知识碎片。
活动1:允许学生犯错误,在教学环节中要给学生修正错误的机会。
活动2: 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的认知,在此将图片信息,构建的模型以概念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书写概念图也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诸多新名词的掌握情况。
(教学中的注意点:1.遇到学生书写概念图有困难的同学,提示学生先在图上画出血路的路径,再转化为文字。
2.建议实验报告每人一份,而不是每组一份。避免只是个别同学参与.
3.实验报告的评分要加入小组内部互评,以此鼓励小组合作,人人参与.
4.上台书写的同学会有胆怯的心理。允许小组援助。)
当学生在困惑尿路的源头是什么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中的注意点:在这,会有学生提出,物质很容易从肾小球壁传出,能进入肾小囊吗?教师不急解答,引导孩子观察肾小囊壁,孩子更能体会生物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培养学生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的能力。
(教学中的注意点:1、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引导。方案一:只想到要去研究血液,更进一步会想到抽取血液和尿液分析成分有什么相同点。方案二:考虑到物质交换,考虑到要在物质交换前后抽取液体来分析液体成分,但具体在哪个结构里抽取液体还有争议。方案三:用水等物质来模拟血液倒入肾小囊看看那些物质能穿过肾小囊,进入肾小管。方案四:有学生会考虑到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来进行实验。因此,给孩子一个开放的平台,教师能收获满满的惊喜。
2、具体在哪个结构里抽取液体还有争议:有学生提出在入球小动脉抽取液体比在肾小球里抽取合理。
应鼓励表扬孩子的不同见解。)
6、教学反思
个人课堂教学反思表
执教者
林惠芳
学 校
福州华侨中学
班 级
初一6班
学生数
44人
课 题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日 期
2017年3月
教学设计反馈
本节课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来进行,较好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时间控制较好,本节课的亮点是肾单位模型的构建,效果较好,同学们较直观地理解并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课堂驾驭情况反馈
我对这节课教学情况较满意,亲和力强,教态自然,有激情。板书简洁明了。善于激发学生思维。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整节课节奏控制较好。
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1. 通过学生观看捐肾的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2.通过构建模型的实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有益于学生提出问题。并将此项作为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肾单位模型的构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形式尝试归纳血路和尿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来小心求证假设尿液是来自于血液.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的能力,小组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变化: 1、对于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的小组给予安慰,告诉学生还有第二次活动,修正的机会。2、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尽量降低小组内部的摩擦,教学中只需特别关注个别凑合组成的小组。3、教师在各小组巡查时,尽量鼓励让每个孩子参与活动,鼓励表扬孩子的不同见解。
?
教材与教学资源
创意性地用矿泉水瓶的上部组合袜子来模拟肾小囊;用红色纱网旋转变短变粗来模拟肾小球;用软管来模拟肾小管,自制肾单位的模型。该教具很好地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改进与提高
本节课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主要体现:
1.学生活动较多,时间略紧张,留个学生发言时间较少的现象。
2、课题引入《七岁脑癌男孩捐肾救母》的视频更换为成年人捐肾学生情感上更容易接受。
3、学生小组活动时应尽量给学生思考空间,应小声与各组交流,尽量不打断学生的交流。
附件1:实验报告。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实验报告
年级 班级 姓名 组别 总评分:
小组成员
互评成绩
(满分10分)
制作的模型
(满分40分)
实验报告
(满分40分)
一. 制作肾单位模型 (其中一.2等本章课都上完后再完成)
1、我们发现了① 问题。

② 问题。

③ 问题。

2、我们观察到了 可能可以解释我们的疑问①。
我们观察到了 可能可以解释我们的疑问②。
我们观察到了 可能可以解释我们的疑问③。
二、根据左图填写肾单位的血路和尿路。


三、探究实验

我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 1.网兜(红色)1个
2.网兜(红蓝色1个)
3.水管 1根
4.袜子1只
5.半截塑料瓶1个
6.透明胶(宽)1个
7.纸胶(窄)1个(在上面写字,作为标签纸)
8.圆珠笔1只
9.剪刀1把
附件2:学生提问的问题整理。
问题1: 本来是血,为什么排出的是尿?
问题2,肾小囊的一端是封闭的,那尿液从哪里来呢?
问题3:血液为什么会分两条路走?
问题4:肾小球与紧贴着它的肾小囊有什么关系?
问题5:肾小囊为什么要套在肾小球外面?
问题6:血液中的物质能穿出毛细血管壁后,能进入肾小囊吗?
问题7:为什么在肾小球这个毛细血管里血液的颜色不发生变化?
问题8,肾小囊为什么能过滤血液?
问题9:肾小管为何要与毛细血管缠绕?
问题10:物质在经过肾小管时,肾小管与毛细血管靠得很近,会不会有物质到毛细血管中去。
附件3:评课意见:
听课教师们赞同了林惠芳老师创新教学方法---肾单位模型的构建(并指出肾单位模型的构建也是省纲建议开展的活动。)该方法将抽象的文字、平面的图片转化成立体的结构,更适合该年龄段的孩子. 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肾单位的结构.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指导识图。通过在书上作记号、完成练习、制作模型、为模型贴标签、书写概念图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从认识、熟悉到及时掌握本节课的诸多的新名词.
在教学环节中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1. 通过学生观看捐肾的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2.通过构建模型的实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有益于学生提出问题。并将此项作为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gai有的听课教师对下一节课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设计方案抱有很大的兴趣。林惠芳老师简单给予回复: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方案一:只想到要去研究血液,更进一步会想到抽取血液和尿液分析成分有什么相同点。方案二:考虑到物质交换,考虑到要在物质交换前后抽取液体来分析液体成分,但具体在哪个结构里抽取液体还有争议。方案三:用水等物质来模拟血液倒入肾小囊看看那些物质能穿过肾小囊,进入肾小管。方案四:有学生会考虑到有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来进行实验。因此,给孩子一个开放的平台,教师能收获满满的惊喜。
本节课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主要体现在学生活动较多,时间略紧张,留个学生发言时间较少的现象。
2、课题引入《七岁脑癌男孩捐肾救母》的视频更换为成年人捐肾学生情感上更容易接受。
3、学生小组活动时应尽量给学生思考空间,应小声与各组交流,尽量不打断学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