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word版,带答案)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5分 , )
1. 划线字注音、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筐) 蹴(cù用脚践踏)
B.苟得(gǒu如果) 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C.不辟(bì通“避”,躲避) 勿丧(wù sàng不丢掉,不遗失)
D.羹(gēn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食品) 奉(fèng侍奉,伺候)
乡(xiàng通“向”,从前)
2. 对加线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躲避)
B.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
C.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3. “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之
B.得之则生
C.蹴尔而与之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 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5. 下面对课文《鱼我所欲也》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6分 , )
?6. 读《鱼,我所欲也》,本文出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 ,________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7. 解释下列多义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 蹴尔而与之________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 万种于我何加焉________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 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呼尔而与之________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________
三、 默写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
8.(15分)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体现作者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说明每个人都有“本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45分 ,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 ? ? ? ? ?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 ? ? ? ? ? )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 ? ? ? ? ? ?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一句从反面论述了:为了正义,人不应该苟且偷生。
C.孟子认为人们都有“羞恶之心”,但受到物欲、人情的蒙蔽,往往又会丧失这样的本心。
D.本文比喻精妙、对比精当、排比精彩,逻辑严密,气势充沛,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含义。
①何故(? ? ? ? )
②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 ? ? )
③故患有所不辟也(? ? ? ? )
④贤者能勿丧耳(? ? ?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 )
A.而断子之手足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子为之乎 |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C.争一言以相杀 | 是亦不可以已乎
D.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 人皆有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甲】【乙】两文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有何相似之处?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孟子对(齐王)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①耨(nòu):除草。②制挺:拿起木棍。③彼:这里指秦、楚两国。
(1)下列画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
A.故患有所不辟也(躲避)
B.死亦我所恶(讨厌,憎恨)
C.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大王)
D.王如施政于民(施行仁政)
(2)下列每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A.入以事其父兄/入则无法家拂士
B.王往而征之/朝而往,暮而归
C.王如施政于民/皆以美于徐公
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邹忌修八尺有余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甲】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孟子在【乙】文里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②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5)【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五、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
12.(15分) “孔孟之道”倡导“礼”“乐”“理”“智”“信”。学完本文,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素质,某中学围绕“八礼四仪”开展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活动一】演讲比赛。学校团委定于6月28日在报告厅举办“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准备约请德高望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墨担任点评嘉宾。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
(2)【活动二】故事擂台。学生会举办以“学礼效古贤”为主题的故事擂台赛,比赛采用临时抽题的形式进行。你抽到了这样的题签(见右图),请说出这幅图中故事的名称以及从中悟到的待人接物的道理。
(3)【活动三】专题访谈。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个别学生不孝顺父母的现象,校园电视台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录制一期以“中学生的孝心怎么了”为话题的访谈节目。作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请你在学生、家长、专家这三类访谈对象中选择一类,预设三个访谈问题。
六、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
13. (15分) 根据下面的材料、题目及要求,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在90年代即将到来的时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冬在中国北京召开的大会上,鲜明地提出迎接未来一个世纪的口号:“学会关心。”父母、老师乃至全社会都关心爱护我们,而我们是否需要学会关心,怎样去学会关心,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题目:谈“学会关心”要求:(1)思想正确,观点明确。(2)结构完整,语句通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5分 )
1.【答案】B
【解答】B项中字义解释不正确,“苟得”的“苟”字应为“苟且”之意。故答案B
2.【答案】D
【解答】D项中的“本”应为“自己”之意。故选D。
3.【答案】D
【解答】前三项皆为代词,而D项划线“之”字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故答案D
4.【答案】C
【解答】A“得”通“德”,B“辟”通、“僻”D“乡”为“向”。故选C。
5.【答案】B
【解答】B项,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故选B。
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6分 )
6.【答案】《孟子子上》,孟勐,战国,儒
【解答】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直接填答,注意作者的生活时代要写具体,“战国”不能写“古代”。
7.【答案】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给。,介词,表示比较。,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批示代词,这个,这样。,这样看来,由此看来。,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解答】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句子的意思,理解字词含义。
三、 默写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8.【答案】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解答】
(1)由“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可推知答案,注意“辩”的正确书写。
(2)由“舍生取义”可推知答案,注意“兼”的正确书写。
(3)由“说明每个人都有‘本心’”可推知答案,注意“贤”的正确书写。
四、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45分 )
9.【答案】
(1)①祸患,灾难,②同“德”,感恩、感激,③停止
(2)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②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B
【解答】
(1)①句子译为: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②句子译为: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③句子译为: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已:停止。
(2)①得兼:同时都具有。②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3)B项,“反面论述”表述有误,应是正面论述。
10.【答案】
(1)①原因,缘故,②及,比得上,③通“避”,躲避,④丧失
(2) B
(3)①给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②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4)【甲】文:万事莫贵于义。【乙】文:舍生取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义”的重要性。
【解答】
(1)备考时,考生应逐篇对课内文言文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进行识记和理解,特别要重视课文下面的注释。
(2)A项,“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译为“但是”;后者表并列,不译。B项,“为”都是动词,译为“做”。C项,“以”,前者是连词,表目的,译为“以致”;后者是助词,用于“可”后,不译。D项,“之”,前者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者是代词,指代“这种心”。故选B。
(3)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甲】文首先论证了“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其次论证了“天下不若身之贵也”;然后论证了“贵义于其身也”,论证层层深入;最后再次强调“万事莫贵于义”的中心论点。【乙】文作者运用类比说理,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的同理类比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相似之处在于两文都强调了“义”的重要性。
11.
【答案】
(1)C
(2)B
(3)A
(4)①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②秦、楚两国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
(5)舍生取义;仁者无敌。
【解答】
(1)C项,句意为: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王,称王。
(2)A项,在家/国内;B项,前往;C项,对/比;D项,修养/身高。故选B。
(3)A项,《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不能失其本心。
(4)①重点字词:亦,也;欲,喜爱;故,所以;苟得,苟且偷生。句意: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②重点字词:民,百姓;耕耨,耕作;以,来。句意:秦、楚两国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
(5)阅读甲文,从“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可知,本文的观点为:舍生取义;阅读乙文,从“故曰:‘仁者无敌’”中可知,本文的观点为:仁者无敌。
五、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12.【答案】
李老师,您好!我是学校团委的xx。我们打算6月28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想请您担任点评嘉宾,如您能抽空参加我们的活动,是对我们极大的支持!
孔融让梨。谦让或尊敬长辈的待人之礼。
(示例1 )学生;①你觉得自己在孝顺方面做得如何?②你怎么看身边这些不孝敬父母的现象?③你觉得我们中学生在孝顺父母方面应该怎么做?(示例2 )家长;①您觉得您的孩子在孝顺父母方面做得怎么样?②您认为现在孩子不孝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②在培养孩孝心方面您有哪些好的想法?请说出来和其他家长共享。(示例3 )专家;①您认为目前中学生不孝顺方面的现象,根子在哪里?②您对我们家长在培养孩子们的孝心方面有什么建议?③您认为目前学校和社会在培养孩子们的孝心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解答】
(1) 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需用尊称、敬辞。同时能够作自我介绍,说清来意。
(2) 此题考查读图能力。答题时,可以抓住图中的细节,如“梨” ,再结合图中的人物形态,很容易得出图中的故事。由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再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便很容易得出谦让的道理。
(3) 此题兼具活动策划与口语交际两方面的考查。设计问题时,首先要选择好对象;其次要围绕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而针对不同的对象,预设的问题要符合人物身份,如针对学生,开口要小;针对专家,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漫画释意点评:
六、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13.【答案】
[参考例文]谈“学会关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 了关心的社会中, 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学会关心”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学会关心”已作为一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关心,是一个人责任感和人性的集中体现。在有着5000年光辉历史的中国,“关心” 作为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被人们弘扬:《三字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融四岁 ,能让梨”。一个4岁的孩童就知道将好东西让给老人、父母、兄弟,这实际上就是一 种对长辈、 兄弟的关心。“天下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体现了一种责任感, -种对社会的关心。龚自珍曾经吟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康有为、梁启超也曾本着对国家的关心,进行了有名的“百日维新”。从古至今,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又有多少青年人,关心着自己的国家,参军抗日,渡江作战;建国后的今天,又有多小华侨同胞心系祖国, 重返故….关心,是联系人与社会的纽带, 给朋友的一声问候,给父母的一杯热茶,都会使社会洋溢着温暖;关心,是一种胶合剂,多一 份关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 份亲密,人与人就会更亲近。在世界跨入21世纪时,我们这些正值青年的人,难道不该学会关心别人吗?时值灾年,我们向灾区捐款捐衣,为了让同龄人都能上学念书,我们拿出了心爱的文具,取出了舍不得花的零用钱。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但有人认为“捐钱、送礼”就是关心,那便错了。这只是关心的一个方面。关心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关怀:当同学生病难受,你去探望, 这是关心;当别人犯了错误,你大胆指出,帮其改正,这是关心;当你主动拾起地上的一-团纸,这是关心;你主动拧紧水龙头,认真进行值日,外出义务劳动,都是你内心萌发的一种关….总之,关心对周围人,对友人,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它给人欣慰,使社会进步,这是人们心灵的语言。关心是一种微妙的爱,是一种责任感,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让我们学会用真心去关怀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