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藻饰(zǎo) 咀嚼(jǔ) 信手拈来(niān)
B.蒸馏(liú) 意蕴(yùn) 豁然贯通(huò)
C.狡黠(jié) 惆怅(chóu) 高谈阔论(kuò)
D.附丽(fù) 寂寥(liáo) 浮光掠影(fú)
【解析】狡黠(xiá)。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统筹 聪颖 笼统 寻章摘句
B.学究 阐明 诘难 不求甚解
C.真挚 要绝 旷远 开卷有益
D.蛾眉 渲染 拘泥 身临其境
【解析】“要绝”应为“要诀”。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B.《无言之美》的作者叶圣陶,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C.《谈读书》的作者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D.《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解析】《无言之美》的作者是朱光潜。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D )(2分)
A.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同意大利总理孔特共同见证签署和交换中意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
B.《二十四小时,孝感会创造什么?》的微视频成功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全国学习平台展播中全网推送。
C.许多家长强逼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幼儿到早教机构上提高班,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实不可取。
D.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的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敲响了文物保护全世界的警钟。
【解析】D项语序不当,将“全世界”放到“文物保护”前面。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她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她影响深广,美名远扬。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________。
①面是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究纯度,不能太杂
②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
③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扯
④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道细腻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解析】此题注意②总起,“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④磨面;①和面;③是写第二天的拉面。按事情的先后顺序,③应放在语段末。由此选C。
7.本学期你参加了校园“网络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2分)
(1)同学小明想参加“我来读名著”活动,但他不知道如何上网搜寻名著,他向你请教时,你这样告诉他: 打开浏览器,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输入你要阅读的名著查找即可 。(2分)
(2)爸爸反对你参加校园“网络阅读”,理由是“网络上的东西良莠不齐,你们没有辨别能力”,你这样对他说: 爸爸,“网络阅读”是学校发起的校园阅读活动,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有老师做指导,我们会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请您放心吧 。(4分)
(3)同学小云在QQ上给你留言:“《水浒传》中的鲁达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相关情节作出回答: 鲁达正直无畏、粗中有细,他拳打镇关西为金氏父女讨公道、大闹野猪林义救林冲等举动,表明他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英雄 。(6分)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读书三境界(17分)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8.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2分)
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9.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4分)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道理论证。
10.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3分)
(1)“吞” (2)“啃” (3)“品”
(1)知识累积;(2)知性提高;(3)悟性升华。
11.对于文中画线句“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示例:下工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12.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4分)
略。解题思路:①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②《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③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
(二)最可悲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18分)
①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看重“富养”孩子,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倾其所有地供养孩子。
②但普通家庭再怎么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无法凭空假装富裕。结果是,父母在身后负重前行,子女在人前过得光鲜亮丽,还嫌父母没见识,不懂生活。
③真正的富养,富在见识和眼界。可是,在焦虑的现代社会,“富养”早已被人误读,许多父母简单地将“富养”理解为“砸钱”,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④之前去四川支教时,见到一个现象:支教的那个班级里,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来见孩子一面。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他们给孩子买最新的iPad,每个月给他们高于当地生活水平的生活费。结果呢,这些孩子却花大量时间用iPad看小说、玩游戏,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最新的科技产品。他们在物质上贫乏吗?比起周围的孩子,他们的物质条件算是好的,但有了基本的物质,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他们仍然缺乏眼界和知识。
⑤真正优质的教育从来不是砸钱就能获得的。家长们不应该为经济不够优渥而焦虑,而应该反省有没有在精神上富养孩子。
⑥在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16岁的武亦姝在舞台上表现的自信与从容,令人折服。她至少有2 000首诗词的储备量,用她的话讲就是:“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的。”但她并不是一个诗词的复读机。她的诗词沉淀,是出于热爱,更是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她父母喜欢阅读,家中藏书很多。
⑦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面,双门洞的孩子都是“富养”长大的,他们富在精神世界,富在父母给了他们很多很多的爱……孩子们也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贱兮兮的乐观、穷兮兮的精致,以及好强。虽然生活很清苦,但大家在一起比什么都开心。
⑧给孩子很多爱,他才会明白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也许贫困的家庭会让他们过早地感受到成人世界的不易,但也让他们更加懂得感恩父母,进而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⑨富养不是为了满足孩子对富人生活的想象,而是教会孩子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坚强、坚韧;体贴父母的不易,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付出改变不如意的现状。让他们明白:唯有精神的成长、意志的坚强,以及勇气的磨炼,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⑩西方精英教育坚持一个育人准则:终身学习和全面成长。这是保证财富代代传承的必要条件。所以,“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而是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
(摘自《意林》,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富养要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
14.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从生活现象说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
15.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的证明了家长应该在精神上富养孩子的观点,进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6.为了避免“寒门养贵子”的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想怎么做。(6分)
略。
(三)交友之道 (11分)
张保振
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经·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效用与结果。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乐不思蜀,甚至误入歧途而执迷不悟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指引你。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辞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
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17.文章开头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有何作用?(4分)
①既表明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交友之道,又引出并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②开头用俗语以及古籍(《诗经·小雅》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的语录做道理论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8.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举例论证,列举战国时期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的观点,从而进一步(从反面)论证“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交友就要交真友”)的观点。
19.文章第③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不能。因为第③段主要谈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第④段主要谈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第⑤段主要谈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这三段之间是逐层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三、作文(50分)
20.请以“留在心中的那份____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