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重点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物品,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等方式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在学生观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例2重点研究棱的特征。通过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的活动,让学生发现长方体“棱”的特征:12条棱一般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3条棱一般情况下长度不相等。由此引出长、宽、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法与学法
1.在本节课中采用设疑引导法、旧知迁移法、发现学习法,把这三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呈现教学素材。
2.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旧知迁移、合作交流及归纳概括,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法:课件出示一组常见的建筑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回答教师启发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了解哪些信息?都有什么样的图形,这些图形有哪些特征?学习了今天的数学知识,相信你就能轻松的说出它们的特征了!(板书课题)
【品析:通过对周围的建筑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
激趣引入法:视频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提问:画面上是什么图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品析:通过课件演示长方体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设疑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课题)
【品析:我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师: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教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品析:这一环节,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它们分别是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其中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分别是一组相对的面。每个长方体都有3组相对的面,8个顶点和12条棱。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合作制作长方体。
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一个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它们的长度分别相等。
因为一个长方体有12条棱,所以它的棱长和就是12条棱的长度之和,
也就是4条长、4条宽、4条高的长度之和。
?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条长+4条宽+4条高=(长+宽+高)×4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结论: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品析: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意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
通过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解: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能看到3个面,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这叫作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图的时候要注意,上、下、左、右这四个面画的是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
【品析:通过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有了以上这些有层次的练习,既巩固了特征,又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共同总结:
(1)长方体有6个面,它们分别是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其中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分别是一组相对的面,每个长方体都有3组相对的面,8个顶点和12条棱。
(2)把长方体放在一个平面上,从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3)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一个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它们的长度分别相等。
(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 4条长 + 4条宽 + 4条宽 = (长 + 宽 + 高)×4。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课我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猜想、验证;观察、分析,想象、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成功!
我的反思:
?
?
?
?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课件21张PPT。长方体的认识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探究新知基础练习拓展练习课堂小结数学阅读情景导入情景导入图形分类。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情景导入长方体探究新知面棱:面与面相交的线段顶点:棱和棱的交点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探究新知探究 : 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些面是相同的。长方体有___个面。6探究新知观察思考: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1)长方体有____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___________________(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6 每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发现:面探究新知棱发现:(1)长方体有____条棱。(2)哪些棱长度相等?
___________________(3)长方体有____个顶点。 12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观察思考: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多少个顶?探究新知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探究新知探究 : 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不同长度的木条。讨论:根据制作过程,回答下面的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3组不一定探究新知探究 : 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长宽高探究新知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形状相同、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棱长总和=(长+宽+高)×48个顶点顶点面棱探究新知基础练习剪下附页上面的图样,按要求做。
(1)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
(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3)量一量所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4)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1.图形分类。???④ 上面的图形中,平面图形有:__________;立体图形有:__________。①②③④⑤⑥⑤⑥基础练习2.判断对错。????(1)凡是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都是长方体。( ) (2)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 )(4)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基础练习3.看图说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7cm4cm3cm4 dm6 dm8 dm8 mm23 mm8 mm基础练习4. 奇数与奇数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积呢?5×7=355×8=408×12=96………………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7×9=637×8=5614×24=336基础练习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7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棱长总和是148厘米,它的高是多少?(7+6+5)×4=72(厘米)148-15×4-12×4=40(厘米)40÷4=10(厘米)拓展练习你学到了
什么?课堂小结课堂小结6个、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12条、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8个 三维空间,日常生活中可指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所构成的空间,是我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空间。三维的东西能够容纳二维。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是说明在三维空间中的物体相对原点O的距离关系。将一些橡皮绳按经纬线的样式编成一张网,将之张平,我们可以将之近似看作是二维平面,然后将一个小球放在网上,橡皮网在小球的重力作用下凹陷,这就形成了三维空间。
我们所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规范的三维空间图形。三维空间数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