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冼星海作曲
光未然作词
点我歌曲
有关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háng)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新课导入
欣赏图片,说说你对黄河的感受?
欣赏图片,说说你对黄河的感受?
欣赏图片,说说你对黄河的感受?
欣赏图片,说说你对黄河的感受?
感受:
惊涛拍岸
波澜壮阔
气势雄伟
奔腾不息
九曲连环
浊流滚滚
一往无前
无坚不摧
1.了解歌词创作背景;理解歌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赞颂的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3.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光未然】(1913—2002年),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湖北襄阳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
【代表作】《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光未然歌诗选》 等集。
走近作者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
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
《救国军歌》、《游击军歌》、
《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
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
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作曲者
文体常识
颂歌
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
*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交织,歌唱苦难与抗战,刻画黄河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画面。
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伟大而坚强的军民,怎不让他唱出豪迈的颂歌?
写作背景
读准下面加横线的字音:
澎湃( )( )
气魄( ) 高山之巅( )
狂澜( ) 哺育( )
浊流( ) 屏障( )
lán
péng
pài
pò
diān
bǔ
zhuó
zhàng
九曲( )
qū
字词积累
【气魄】气势。
【澎湃】指波涛冲击岸边或指声势,气势浩大雄伟。
【狂澜】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指屏风或阻挡之物,也有保护遮蔽的含义。
【九曲连环】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点我朗读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要重读,此四句应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2.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3.最后两句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朗读指导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这一章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整体感知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自主探究
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朗读全诗,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
第二部分:全诗的主体部分,从望黄河到颂黄河,最后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大意是什么?
三层。
第一层(“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望黄河。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啊!黄河!”到“发扬滋长!”):
颂黄河。从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到“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尾声部分。抒壮志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第二课时
朗读第一部分: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概括了黄河的精神,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细读感悟
朗读第二部分: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近镜头特写
品味句子“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
“望”字引出了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俯瞰全景式的总写
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品味“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前一分句是近镜头特写黄河,表现出黄河汹涌澎湃、雄伟壮观的气势,突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斗志和昂扬的精神面貌。后一分句是俯瞰全景,从远处写黄河的蜿蜒绵亘、九曲连环,突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
前一分句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后一分句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着重写黄河的动态。“劈”字表现了黄河贯穿中原大地的势不可当的气势。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暗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侵的制胜法宝。
?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无数条“铁的臂膀”。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反复的修辞
以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收束全诗,激起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决心,使诗歌的主题得以扩展深化。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
向黄河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近镜头
俯瞰全景
纵向描写
横向展开
“望”统领
概括赞美黄河,引我们走近黄河。
研读文本
1.感情的表达是要通过具体的诗句体现的。请品读朗诵词,这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2.歌词中 “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
出现三次,反复出现,把歌词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化民族;(自然特点)
黄河保卫了中化民族;(地理特征)
黄河激励了中化民族。(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作用: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保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3.黄河的作用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主旨探究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1.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排比、比喻、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写法探究
(1)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滋养了世代中华儿女;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2)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3)“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1)这首诗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2.语言特色。
(2)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诗歌的画面之美,如“黄河滚滚”“惊涛澎湃……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黄河颂
光未然
直奔东南
惊涛澎湃
浊流宛转
力劈中原
中华民族的摇篮—养育
中华民族的屏障—保卫
千万条铁的臂膀—激励
增强民族信念
发扬民族精神
绘黄河
颂黄河
抒壮志
赞
望
学
板书设计
悠悠黄河,巍巍中华,我们的民族走过了五千年 的风风雨雨,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这让每一个中 国人都觉得自豪,同学们,继往开来 ,建设祖国的重任就落在你们肩上了!
寄语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写一份倡议书,保卫我们的母亲河,保卫我们的黄河。
作业布置
有关黄河的介绍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达6300千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黄河的基本走向
注: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
黄河源头景观
欣赏黄河
黄河上游景观
黄河中游景观
芦花
再 见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歌词创作背景;理解歌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赞颂的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3.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所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导入。
导入一: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导入二:有关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háng)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欣赏图片,说说你对黄河的感受?
二、预习检查
1.作者作曲者介绍。
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等。
作曲者---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2.背景资料。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侵略者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放弃了东北的广大疆土,出卖了上海军民的抗战成果,又听任日本军队侵入华北。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艺工作者热情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争里。冼星海、光未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3.知识链接。
(1)颂歌。
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
组诗。
是指由表现同一主题和采用相关题材的若干首诗所组成的一组诗篇。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感情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
组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萌芽于先秦,定型于唐代。先秦之后的各个时期均有大量作品面世。它们少则两首一组,多则几十首一组,甚至达到百首一组。或作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或作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内容涉及赠答、咏怀、咏史、记行、悼亡、伤时、宴饮、唱和、游仙、祭祀、田园等题材领域。《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4.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气魄(pò)巅(diān) 澎湃(pénɡ pài) 狂澜(lán) 宛转(wǎn) 九曲连环(qū)
劈成(pī) 屏障(píng zhàng) 一泻万丈(xiè) 哺育(bǔ)
(2)多音字。
曲 屏
(3)词语释义。
气魄:气势。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宛转:诗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九曲连环:诗中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
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浩浩荡荡:水势壮阔的样子。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4)词语辨析。
“哺育”“抚育”都有“喂养、养育”的意思。“哺育”强调比喻义,即培养、教育。“抚育”强调照料和养育,运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儿童,也可用于其他生物。
三、朗读指导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要重读,此四句应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2.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3.最后两句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四、整体感知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字是关键词?
答案示例:颂。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引出下文的颂歌。
3.从朗诵词部分可以看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示例:歌颂黄河。
4.朗读全诗,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
第二部分:全诗的主体部分,从望黄河到颂黄河,最后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5.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大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三层。
第一层(“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望黄河。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啊!黄河!”到“发扬滋长!”):颂黄河。从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到“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尾声部分。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五、课堂小结
朗诵词部分是诗歌的序曲,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诗人是如何歌颂黄河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请同学们课下朗读、背诵诗歌的歌词部分。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二、新课导入
接下来,让我们学习诗歌的歌词部分,看诗人是如何以澎湃的激情来赞颂黄河的。
三、细读感悟
(一)朗读第一部分,细读感悟(朗诵词):
思考:为什么说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答案示例:黄河的精神是勇往直前、源源不断,而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当时正值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之际,歌咏黄河就是歌咏我们中华民族,这是中华民族的赞歌。
(二)朗读第二部分(歌词):
1.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由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2.品味句子“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
答案示例:“望”字引出了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
3.品味“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答案示例:前一分句是近镜头特写黄河,表现出黄河汹涌澎湃、雄伟壮观的气势,突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斗志和昂扬的精神面貌。后一分句是俯瞰全景,从远处写黄河的蜿蜒绵亘、九曲连环,突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
4.品味“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答案示例:前一分句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后一分句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着重写黄河的动态。“劈”字表现了黄河贯穿中原大地的势不可当的气势。
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答案示例: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侵的制胜法宝。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答案示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无数条“铁的臂膀”。
7.歌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反复的修辞。以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收束全诗,激起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决心,使诗歌的主题得以扩展深化。
四、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感情的表达是要通过具体的诗句体现的。请品读朗诵词,这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概括赞美黄河,引我们走近黄河。
2.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出现三次,反复出现,把歌词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化民族;(自然特点)
黄河保卫了中化民族;(地理特征)
黄河激励了中化民族。(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作用: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黄河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保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二)主旨探究
1.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案示例: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顽强奋斗,一往无前。
2.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写法探究
1.修辞手法。
思考:这首诗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在诗中综合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黄河。如“啊!黄河!”三次出现,构成反复,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修辞的运用,更好地表现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2.语言特色。
思考:这首诗歌的歌词部分有何特点?
答案示例:明快雄健,节奏鲜明。歌词部分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两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画面。
五、课堂小结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的中华民族正在奋进中崛起。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练习设计
1.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写一份倡议书,保卫我们的母亲河,保卫我们的黄河。
附:有关黄河的介绍(PPT)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黄河颂》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积累(1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九曲连环( ) ?滋长( ) 高山之巅( ) fēng( )火 ?气 pò( )??
péng pài( ) 狂lán( ) wǎn( )转 ? píng zhàng( ) ?bǔ( )育?
2.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
A.黄皮肤的部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的部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3.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3分)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2)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
二、阅读理解(22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12分)
4.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3分)
5.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4分)
6.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5分)
(二)啊,黄河母亲(10分)
孩提时代,就听大人们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气势壮怀激烈,铿锵雄浑,耳边犹如响起黄河澎湃的浪涛。后来又听老人们常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心中窃想,黄河一定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一定比我邻近的运河还要长,还要宽,如若不然,怎么不唱运河在咆哮呢?黄河也一定离我家很远,不然为什么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呢?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到了山西吉县。朋友告诉我,这里离壶口瀑布不远了,劝我去看看。我想,不就是瀑布么,有什么好看的?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诺日朗瀑布,千溪万壑争风流;云台山瀑布,水落银丝绣碧潭。黄河,以它那浑浊的面目,难道瀑流还能比得上这些地方的壮观和神奇么!
怀着这种疑问和不屑,我来到了壶口。一下车,便触到了黄河的气息。静静的鹅卵石,静静的大山,不规则地排列在河床上,排列在蓝空中,像是守卫着黄河母亲,又像是时刻准备接受母亲的洗礼。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一路风尘从青海高原走来,经过九九八十一曲,磨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了陕晋相交的一处峡谷。
但见两岸苍山竞秀,巍峨峥嵘,在两山夹持下,黄河那宽大的臂膀突然被聚拢起来,收束为一个拳头,仿佛砸开一个豁口,汹涌的洪流,像一条庞大的黄龙,鼓舞澎湃,奔腾呼啸,一头扎进深潭!那气势,那声色,真有万夫莫挡、千军难阻之雄,吞星衔月、遮天蔽日之概!
我沿着新修的扶梯下到谷底,只见河道至此形成30多米的落差,向上仰望,一线蓝天,人如在一个巨大的壶中,显得格外渺小,飕飕凉风不寒而栗。黄河巨浪凌空而落,撞击在石床上,又飞溅在半空中,激起一团团云雾,霏微霞雯,红黄蓝绿,斑斑驳驳,恍惚中,晴空现出道道彩虹。水珠迸在脸上,清凉如洗,让人怀疑:这就是那浑浊的黄河水么?谷底如飞壶倒悬,真不知天公什么时候煮开了一壶沸汤,热浪冲腾,未曾饮,每个人的心扉已然升腾了,飘飘欲仙。唯有此时,你才能真正懂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神来之笔!冲浪发出隆隆巨响,像晴天霹雳,像隆隆战鼓,又把人从梦幻中唤回人间,催人奋进,催人猛醒,如饮醍醐,一切都变得那么高昂、那么振奋、那么热烈。此时此刻,我想,每个游人的耳旁都会无一例外地响起那首威武雄壮、荡气回肠、响遏行云的战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就在那一刻,我眼前突然冒出了一幅幅幻影:当年的勇士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最后解放,乘着一艘艘木舟,在红旗的指引下,奋臂击波,冒着枪林弹雨,胜利登上了彼岸。那一朵一朵闪亮的浪花,不就是流淌着的烈士们的碧血么?
从谷底上来,站在高处远看河流的气势,用“势如破竹”“势不可挡”“势贯长虹”“气势磅礴”“雷霆万钧之势”等名词来形容只有逊之而无不及。这时,我才觉得,平时看上去温驯的黄河,竟是如此的粗犷,如此的奔放,如此的壮观!它似怒发冲冠,一泻千里,冲刷尽民族的耻辱,洗涤尽民族的泪水,载着中华民族的豪情,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滚滚向前!向前!
啊,我此时才感悟到,为什么老百姓说“不到黄河不死心”!
我爱黄河,我爱母亲!“黄河之畔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不到黄河不死心”,是老百姓的壮语;“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哲人的豪言。滚滚黄河,确是中华民族豪迈性格的浓缩和精括,确是中华儿女英勇气势的体现和表达。试问,有了这种万险不辞、一往无前的气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会远么?
7.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8.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就在那一刻,我眼前突然冒出了一幅幅幻影。
9.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分)
10.选文以“啊,黄河母亲”为题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三、综合性学习(18分)
学习了《黄河颂》以后,某学校七年级(3)班打算开展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11.结合材料,说说你对“黄河”的理解。(3分)
1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个开场白。(5分)
13.请你就保护黄河的主题拟写一份倡议书,向各位同学发出号召。(10分)
答案:
1.qū ?zī ?diān ?烽 ?魄 ?澎湃 ?澜 ?宛 ?屏障 ?哺
2.D
3.(1)比喻 ?(2)夸张、拟人 (3)反复 ?
4.“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5.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与上文“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相照应,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
6.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7.文章第一段先引用《黄河大合唱》里的歌词,给人一种“未见黄河,先闻其声”的感觉;然后针对老人们的话连发两问,制造悬念,引人思考,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8.动词“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幻影出现时的动感,富有诗意。
9.排比。增强表达的气势,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表现了黄河的特色。
10.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母亲的赞美、敬仰之情。
1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
12.【示例】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13.
倡议书
各位同学: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保护母亲河迫在眉睫,为此特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1.珍视花草树木,爱护生态环境。
2.节约水电、节约粮食、节约资源。
3.不用一次性筷子,为保护森林做贡献。
4.宣传环保,加强教育,提高全体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我们相信,在爱心的汇集下,我们的母亲河将更加清澈,我们的城市将更加美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缔造一个绿色家园,打造一个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世界。
×××
2018年×月×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黄河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1.首先听录音范读,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再听老师作朗诵方法指导。
2.自己轻声试读,再大声朗读。
3.结合“积累拓展”三,学习做批注。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
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二、新知认知
1.颂歌。
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
2.组诗。
是指由表现同一主题和采用相关题材的若干首诗所组成的一组诗篇。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感情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
组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萌芽于先秦,定型于唐代。先秦之后的各个时期均有大量作品面世。它们少则两首一组,多则几十首一组,甚至达到百首一组。或作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或作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内容涉及赠答、咏怀、咏史、记行、悼亡、伤时、宴饮、唱和、游仙、祭祀、田园等题材领域。《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3.抒情。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它通常是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它需要做到①朴实自然,情真意切。②激情满怀,感情炽热。
(2)间接抒情。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即作者不是直接出来抒发对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自己的强烈感情。间接抒情一般包括以下三种形式。①寓情于事;②寓情于景;③寓情于理。
三、预习验收
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浊流( )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 )下/发扬滋长!
(3)惊涛澎湃,/掀起万丈kuáng lán( )
(4)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píng zhàng( )。
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黄河大合唱》由________作词,__________谱曲,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________》《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___________》和《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
(2)《黄河大合唱》以______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__________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______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出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3.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拟人)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夸张、对偶)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拟人)
4.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
5.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6.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
参考答案:
1.(1)zhuó liú (2)bǔ yù (3)狂澜 (3)屏障
2.(1)光未然 冼星海 黄河颂 保卫黄河 (2)黄河 坚强不屈 抗日
3.B(解析:B项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4.“颂”
5.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6.三方面 :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2.从朗诵词部分可以看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3.朗读全诗,划分层次,概括大意。(标示批注)
4.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大意是什么?(标示批注)
二、细读感悟
(一)朗读第一部分,细读感悟(朗诵词):
思考:为什么说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二)朗读第二部分(歌词):
1.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由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2.品味句子“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
3.品味“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4.品味“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7.歌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感情的表达是要通过具体的诗句体现的。请品读朗诵词,这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2.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起了什么作用?(标示批注)
作用:
3.黄河的作用是什么?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二)主旨探究
1.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写法探究
1.修辞手法。
思考:这首诗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语言特色。
思考:这首诗歌的歌词部分有何特点?
【课后导练】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流泻( ) 澎湃( ) 哺育( ) 构筑( )
zhuó( ) 山diān( ) 气pò( ) 狂lán( )
二、黄河颂是著名诗人________为配合音乐家_________创作的大型名族交响乐______________而写的组诗中的第二部。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诗人从那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3.“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5.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略
光未然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三、1、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字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三次反复出现,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层次。
比成摇篮是因为黄河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成屏障,侧重葱黄核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5、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