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邓稼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4 21:1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结构。
3.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86年7月的一天,邓稼先在弥留之际,拉着妻子许鹿希的手,向她描述原子弹爆炸时的壮丽景象:奇异的闪光,比雷声大得多的响声翻滚过来,一股挡不住的烟柱笔直地升起……沉浸在这自己创造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中,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是那么坚定:“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就是中国人民最有奉献精神的好儿子——邓稼先。
二、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了解【作家作品】
(1)杨振宁,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背景介绍,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同志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杨先生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2.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读准字音
夐(xiòng) 曛(xūn) 铤(tǐng)
筹划(chóu) 彷徨(páng huáng) 仰慕(mù)
妇孺皆知(rú) 鞠躬尽瘁(jū gōng)
(2)解释词语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的事业。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一般指悲壮的事迹。
妇孺皆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生。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3.速读全文,重点语段播放【影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为题目《邓稼先》添加上一个合适的修饰语。
明确
伟大的、舍己为人的、公而忘私的……
4.文章有六个部分,每两个小组一部分,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交流明确
(1)结合历史背景引出邓稼先。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3)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及奉献精神。
(4)作者的情感。
(5)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6)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悼念。
5.课文六部分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你能试着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写出了邓稼先坚强的意志和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三、研读探究,把握感情
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读懂这位伟大的人物。
1.默读并画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词语或句子。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奥本海默: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2)重点写邓稼先;
(3)运用对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你能试着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讨论明确
(1)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他做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员的要求。
四、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我不能走”部分,小组合作解决理解中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交流解难。
疑难预设
(1)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
(2)对“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两句话怎样理解?
(3)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师生明确
(1)《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散文家李华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在于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
(2)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情谊,这两句话以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
(3)“中国男儿”即指邓稼先,《中国男儿》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同时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2.“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你还能在其他部分提出疑问吗?
疑问预设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第四部分小标题“民族感情?友情?”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师生明确
(1)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说明他是对中国近一百多年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豪,更是强烈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教师小结
一曲《中国男儿》,是一种气概;一句“我不能走”,是一种使命;一封短信,是一种民族尊严;满眶热泪,是一种深沉感情。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国的天空。邓稼先、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张光斗、陈岱孙、于光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他们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国的一方天空。
五、品味语言,感受特色
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上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跳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可以“我最喜欢……,因为它……”的句式在组内交流。
示例
我最喜欢课文的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师生明确
1.手法的运用。
(1)对比。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2)引用。第二部分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部分对《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的引用。(3)排比。第一部分中对1898年列强侵华罪行的陈述,“强占”“租借”的反复出现。运用写作手法的作用是:语言凝练,增加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多变的句式。
(1)句式十分整齐。第一部分中列举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简历和贡献的句子;第五部分第三段等。(2)长短句交错使用。第三部分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与为人。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是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决定的,长句有气势,读来朗朗上口,短句则形成一种交错美,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3.文章无华丽辞藻,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感情。第四部分的末段,一个“热泪满眶”将作者的感情震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两句询问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
六、拓展作业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民族的希望,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邓稼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会永远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你能在课下搜集其他“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选择一人,参照课文为他写小传。
七、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真诚坦白,忠厚朴实 永恒的骄傲
民族脊梁,热血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