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4 21:1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梳理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并通过具体事例感悟和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写作技巧。
4.学习闻一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
2.在朗读品味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闻一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学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里面,你们能找出关键词吗?
明确
“说”和“做”
教师追问:很准确!但是有一个人名不能忽视——闻一多先生。
1.播放【影音资源】《闻一多》,了解闻一多先生。
2.了解【作家作品】
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遇到一位特殊学生。1930年,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幸运的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伯乐。这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1980年2月诗人臧克家为纪念他的恩师闻一多先生,创作了本篇文章。在学生眼中,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
1.观看【影视课文】,找出文中的四字短语,并读准四字短语。
明确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2.理清课文结构
(1)大家已经提炼出这篇课文的关键词是“说”和“做”。其实投影出来的这些四字短语,也都分别修饰了“说”和“做”。现在,我们不妨将它们一一归类。
明确
锲而不舍——做 目不窥园——做
足不下楼——做 兀兀穷年——做
沥尽心血——做 群蚁排衙——做
潜心贯注——做 心会神凝——做
慷慨淋漓——说 气冲斗牛——说
声震天地——说 昂首挺胸——做
长须飘飘——做
(2)前面八个四字词语是从哪个方面来修饰闻一多先生的“做”的?
明确
从闻一多作为学者方面。
(3)在这方面,没有出现对于“说”的修饰词。可见,在这方面他注重于“做”。这正好对应课文中哪一句关键句?
明确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4)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按照这样的思路,下面这些短语应该是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哪个方面的“说”和“做”的?
明确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5)这样的“说”和“做”有什么特点?课文中的关键句做了归纳。
明确
“他‘说’了就‘做’”。
(6)这些都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主要内容。对这些主要内容的连缀,作者也相当善于运用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你们能找到吗?找找看。
预设一
第7~9段是过渡段,第7段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接着第8段和第9段引出作为革命家方面的内容。
预设二
第5段的第一句“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这一句总结了上文闻一多先生埋头研究的内容,接着第6段的第一句话:“‘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这一句引出了闻一多先生做“校补”和“古典新义”的这些成绩。
预设三
总结句,第19段和第20段,这两段总结了上文,并对闻一多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预设四
总起句是第1~2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下面内容围绕这两段展开。
教师小结
同学们找到了文章中的关键句。开头有总起句,总领全文;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间不乏过渡段,第7~9段就是全文的过渡段。也有衔接上下文内容的过渡句。前后呼应,中间内容层层衔接,环环相扣。这种严谨的行文特点很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
三、局部探究
(一)探究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主要是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是怎样的呢?在这一部分中,最细致地描述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当属哪一段?
明确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热爱工作,持之以恒,默默无闻。第3段。
2.齐读第3段。这一段的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对这一句话加以理解。
明确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闻一多先生对新知的渴望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以及他对自己极其苛刻的要求。
答案预设
(1)“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一句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一句运用四字短语把闻一多先生从研究态度的认真到生活上的习惯淋漓尽致而又简洁地表现出来。闻一多先生为学严谨坚韧、专心致志,精神可贵!
(2)“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句子中“贪”和“惜”两个词体现出闻一多先生治学如饥似渴、如痴如醉的学者形象。
(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他高瞻远瞩的爱国情怀。
3.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来感悟闻一多的形象,我似乎感觉他的形象已经依稀在眼前了。下面让我们再通过想象与还原让他的形象鲜活起来。请根据老师出示的情景,合理发挥想象,还原一次闻一多先生作研究时的情景。
展示
夜,已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
要求:尽量遵从文本,合理想象,并尝试运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来表达。
示例
夜,已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全神贯注地伏在案桌上,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灯光闪烁着,把闻一多先生高大的身影投射在了墙壁上。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衣衫,额头上那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不时顺着脸颊滑落下来,滴在纸上,他也无暇顾及。
……
(二)探究闻一多先生的革命者形象
1.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勤奋刻苦、废寝忘食、作风低调、锲而不舍。他作研究却是为谋求救国,下面一起来朗读16~18段,说说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革命家形象。
交流明确
从“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和“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以及“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等词句看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大无畏的、言行一致的、爱国的革命家。
2.大无畏的、言行一致的、爱国的革命家!对待这样的闻一多,你怀有什么情感?
明确
敬佩之情。
3.我们要怎样诵读这一部分才能表达我们的敬佩之情?
明确
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第16段“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要读出豪迈气势;第17段“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要读出坚定;第18段“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要读出大无畏、大义凛然的气势。
4.教师范读“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点拨指导,“昂首挺胸”须重读,“长须飘飘”中“飘飘”要延长拖音,这样自然就读出一种大义凛然的味道。
5.让我们带着感情,一起再朗读一遍,读出豪迈、坚定和凛然的气势。
四、总结拓展
在诵读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是一个有演说能力的革命家形象;这是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家形象;这是一个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的革命家形象。综合全文,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对待“说”和“做”的态度是迥乎不同的,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言和行都一致,而且内心都激荡着一种情感,那就是爱国情感。
请同学们读冰心的《追念闻一多先生》,进一步感受先生的人格魅力。
五、作业设计
1.积累本课字词,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课下阅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红烛》。
六、板书设计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学者→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卓越的学者 口的巨人
革命家→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大勇的革命家 行的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