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7 21:0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án chán( )( ) fú( )水 cuō( )
cuān duo( )( ) zhào( )着 dàn( )
2.解释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1)
(2)
3.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4.填空。
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__,文中的“社”原指_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______,“社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5.下面对选段中加点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似乎”“也许”表示猜测,“大概”表示基本肯定。
B.“似乎”表示猜测,“也许”“大概”均表示肯定。
C.“似乎”表示猜测,“也许”表示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D.“似乎”“也许”“大概”都表示猜测。
6.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表格中。
前文交代的句子 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A.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或者也许是渔火 B.
C.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7.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泥土的声音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还听见他们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晖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9.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10.文章一连四次写到“我”匍匐在土地上,五次写到“我”听到了泥土的声音。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本文在内容、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请你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举例分析。




12.作家韩少功在《土地》一文中曾说:“总有一天,人们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读完本文后,结合你对土地的认识,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1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三、语言训练
14.认真观察下面一组漫画,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探究结果:(1)
(2)
(3)






参考答案
1.潺潺 凫 撮 撺掇 棹 惮
2.(1)月光不明 不清楚,模糊 (2)奔腾跳跃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3.(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松的心情。
(2)因为在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的淳朴厚道。
4.小说 土地庙或土地神 一种区域名称 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5.D
6.A.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提示: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样的照应关系,前后对照很容易发现。
7.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8.“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9.作者对土地的感情。(“听到泥土的声音”或“泥土的声音”也可)
提示: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10.表达了作者对泥土的亲近、挚爱、依恋和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
11.(内容)作者多次写倾听泥土的声音,反复咏叹,感情逐步深入。(结构)首尾照应,脉络清晰,结构谨严。(语言)富有感情,隽永深刻,耐人寻味。(写法)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反复咏叹,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举例略。
提示:选择自己理解透彻的方面分析。
12.略
提示:开放性答案,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体会。
13.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提示:联系全文内容来理解。
14.(1)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2)时代在前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3)农民的生活观念在日益更新;(4)科技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写出三条即可)
提示:祖孙三代都是农民,但赶集的方式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