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同步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同步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4 22:0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行辈(hánɡ) 家眷(juàn)
B.潺潺(chán) 絮叨(xù) 凫水(fú)
C.怠慢(dài) 撺掇(duō) 纠葛(jiū)
D.好歹(dǎi) 蕴藻(yùn) 踱步(du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三十年前的往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已经很朦胧了。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学校要举行唱歌比赛,大家都踊跃报名。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而 B.但 却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C.但 却 由于 然而 即使 可 D.可 但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4.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并作详写、略写的归类。
A.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B.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C.夜航赴赵庄看社戏 D.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E.看社戏之前的波折 F.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G.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________________。详写的有:____________;略写的有: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说说其作用。
(1)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3)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9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6.选文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


7.作者巧用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段中“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与下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与下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
8.选文的前三段中各有一句写“我”的心理活动,请从下面选出一个适合“我”心理感受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一处:__________(活泼 轻松 沉重 平静)
第二处:__________(急切 焦虑 兴奋 无所谓)
第三处:__________(惘然 陶醉 平静 激动)
9.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0~14题。
听戏
公司后面的一块平地上,突然不知何时搭起了一座戏台子。绿色的帐篷,高高的架子。觉得在这冬日的时分,这样的场景倒有几丝过年的气氛。
回想从前在自己老家,每年过年村里都会请小百花越剧团的人前来唱戏。在村里的戏台上,上演一出又一出的传奇和经典。戏台下的观众多半是老人或几个看热闹的孩童,只是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这丝毫引不起我们的兴趣。觉得那哼哼唧唧的唱腔和慢条斯理的动作,实在让人听着心焦看得急躁。
有时候也想不通,老人为何这般喜欢戏曲。还记得每当我们村里开戏,外公就会不远千里地赶来,是不是很像一个铁杆戏迷?但他们却对电视中的那些戏曲没有这样的热情。对于这个问题我倒是思量了许久,某一日,百思不得其解的我也跑去凑了会儿热闹,说实话还真的从来没有这样真实而近距离地听过戏曲。站在台下,觉得平日在电视中所看的人物陡然间成了真人在眼前走动,比电视中的一下子大了许多,心中生出许多的不习惯。而对于那些唱词,除了能听懂“相公”“娘子”之类的称呼,对其他都是一无所知,一头雾水。猛然惊觉,这原汁原味的艺术对于我显得那般遥不可及。
再看看身边听戏的老人,坐在那里听得有滋有味。他们在冬日的阳光下,或是半眯着眼睛,或是用手打着拍子,或是和身边的人低语几句,各个显得那般悠闲而自得。我想他们多半对那些老调重弹的戏曲已经十分熟识,戏还没开唱就知道下面的故事将如何发展。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听戏的心情,看来听戏完全不同于我们看一般的电视或电影故事。听戏的过程就在于这听时的享受,那些千转百回的唱词,那些真实感人的情节,总是会一次次地打动人心。而对于那些老人而言,听戏无异于有机会互相聚在一起,说着话,晒着太阳,让人的心跟着冬日的阳光一起温暖。
只可惜,我听不懂那些优美的唱词,也分享不了老人们那种悠然自得的听戏感觉。待了一会儿,我便退出了。
如今在异乡之地重见戏台,没有太多的热情,倒是勾起了几分思乡的心。想起那座小小的村落,还有那红漆斑驳的戏台。这些场景总是让我心里有许多说不清的情绪,感觉是那样温暖而向往。很想回去再看一眼,重温旧日的时光。回想每次回去时,信步走在回家路上的兴奋,刚踏进家门时渴望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容和他们殷殷目光的迫切之心……
夜色渐深的时候,我已经躺进温暖的被窝。远远地听到戏台里锣鼓喧天,还有忽远忽近的音乐传来。想着外面寒冷的空气中,一定会有许多人围在一起看台上的悲欢离合,也一定会跟着唏嘘,跟着一起动容。而他们,也一定会因为人多而感觉不到这冬日的冷风。
10.本文主要采用插叙手法,这种写法有何好处?


1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戏曲”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作者对戏曲持一种什么态度?


13.文中特别提到老人们喜爱戏曲,他们喜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必然会走向灭亡,你对此有何看法?


三、体验中考
15.(2013·北京中考)综合性学习。
纪录片是指选择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现场拍摄为主要手段,经过整理、剪辑、加工而成的影视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纪录片,某校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提取能反映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
近三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时长统计图

近三年中国纪录片投资统计图

材料二:纪录片具有文献价值、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201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用中英文面向全球开播,它是我国首个覆盖国内外的纪录片专业频道。近三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美丽中国》《辛亥》《舌尖上的中国》《归途列车》等多部电视纪录片精品,涉及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社会现实等题材。近几年,我国每年拍摄的电影纪录片仅有20部左右,这与电影故事片每年数百部的产量相比还很不协调。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尖上的中国》是国产优秀纪录片的代表。阅读下面的专题报道,探究该片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食材、主食、烹饪等7个主题,生动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东西南北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独有的饮食文化,每一集都采用了新颖的剪辑方式,破天荒地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同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该片凝聚我们的文化认同,让和谐健康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自去年播出后,该片已行销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主流电视节目市场。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结束后,校刊记者要为此次活动写一篇新闻稿,标题为“走近中国纪录片”。请你根据以上的材料,帮他拟一个能表明中学生“走近中国纪录片”意义的副标题。(不超过15字)
副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C项中的“掇”读音应为“duo”。
2.(1)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2)奔腾跳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3.B
解析:先整体解读这段话,然后仔细分析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关联词的使用。
4.顺序:FDECGBA。详写的有:BCEG;略写的有:ADF。
解析:这是对全文内容和记述详略的考查,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5.(1)借代;形象地写出“我”早已厌倦了枯燥无味的私塾生活的心理和在农村自由天地里的喜悦之情。
(2)比喻;呼应上文,表现“我”对社戏的赞美和留恋的心情。
(3)设问;形象地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机灵。
(4)比喻;神奇新鲜的比喻,既有水乡特色,又符合儿童的心理,衬托出小伙伴们的勤劳能干和驾船技术的高超。
解析:(1)用部分代整体,不是比喻而是借代。(2)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像”,是比喻。(3)最后一句虽然用了问号,但从意思上是回答了上一问句,应为设问。(4)“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明显是比喻。分析作用要在某种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再联系具体语境。
6.触觉、视觉、听觉、嗅觉
解析:“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是触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等内容是视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是听觉;“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是嗅觉。
7.“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解析: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
8.轻松 急切 陶醉
解析:首先从各段中找出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选文前三段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分别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9.月夜出航(或:月夜行船)
解析:概括要简练,突出主要内容,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10.作者先写眼前的事,自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现实,这种写法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解析: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11.本文以“听戏”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通读全文可以发现作者以“听戏”贯串文章,对于感情可以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思考,如文章第6段中“如今在异乡之地重见戏台,没有太多的热情,倒是勾起了几分思乡的心”。
12.作者虽然缺少欣赏戏曲的艺术细胞,但对戏曲艺术依然持一种包容欣赏的态度。
解析:结合文章第5段和第7段内容思考。
13.一是欣赏那些优美的唱词,二是享受那种悠然自得的听戏感觉。
14.示例: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它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喜爱。
15.(1)近三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时长、总投资均逐年增长;我国有了首个覆盖国内外的纪录片专业频道;推出了多种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精品;与国产故事片相比,国产电影纪录片年产量少。
(2)选题富有民族特色;手法创新,制作精良;考虑受众面,能引起广泛共鸣;注重积极的社会效益;关注国际影响。
(3)示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