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蘸水(zhàn) 阔绰(chuó) 憋闷(biē)
B.锱铢(zī) 官讳(huì) 腌臜(yān)
C.烟囱(còng) 俯身(fǔ) 夹袄(jiá)
D.魁梧(kuí) 盘桓(huái) 筛子(shā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哄笑 羼水 千均之力 无缘无故
B.荤菜 熏陶 望眼欲穿 券打脚踢
C.荣膺 门槛 两肋插刀 如坐针毡
D.坎肩 洋溢 不屑置辩 一气阿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祖母坐在一个常近她床的松软的大椅子里,无精打采地坐着,闭着眼睛,嘴巴麻木地张开着。
B.做人要懂得怡然自乐的享受,也需要义不容辞地去担当责任,不能终日异想天开,否则只能贻笑大方。
C.热衷网络游戏的小明,一边玩着画而光彩熠耀的游戏,一边还像老鼠般战战兢兢地听着门外的动静,生怕被家长发现。
D.爷爷虽然退休了,但他仍坚持自学英语,不断向年轻人请教。他这种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4.(2018·长沙)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2018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亲临现场观看世界杯。
B.通过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使人们又一次重温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
C.电影(芳华)勾起了一代人的记忆,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原因。
D.中美贸易战的停战,不但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升。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打情诗和说理诗。
C.《变色龙》《蒲柳人家》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D.小说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时代背景。
6.(2018·淄博)专题性学习。(9分)
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已、《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唯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每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将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7.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一个人,一盏灯
梁凌
去邮局寄书。正填单子,一个老太太,站在我身边,不停地嘀咕。
我问:“有事吗?阿姨。”
她说:“你替我看看这单子,办普通包裹,怎么给我个快递单?”
我说:“这就是普通包裹单。”
她哦一声,又说:“你再看看,我这上边的字,对吗?我忘记戴老花镜了。还有,这个地方,你替我签个名,好吧?”
老太太六十来岁,眼花得什么也看不见了,写的字歪歪扭扭,不过还好,能看明白。我替她签了名,她又说:“你有纸吗?我想把这张卡包起来。”我找了张纸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包了,那是张医疗卡。
老太太的手里,捏着几盒药,全是心脑血管方面的普通药。我问,是给老人寄药吗?她说:“是呀,我妈在这里住院,现在出院了,我得把卡寄给她。”
我说:“这些药,很普通,她那里没有吗?”
她说:“乡下嘛,可能没有吧。”
我突然明白,这普通的药,比如速效救心丸,哪儿都能买到,寄药,只是她做女儿的孝心。我想,她都六七十岁了,她的母亲,该有八九十岁了吧,很老的女儿,很老的母亲,真是有福。
我似乎看到了她母亲。一个很沧桑、很陌生的老太太,安静地坐在轮椅上,或躺在床上,眯着期盼的眼。那里的春天,跟这里一样生长。
那个老人,我永远不可能认识,她的生老病死,都与我无关,但隔着千里之遥,却牵着她的心,远远地寄药去。她,是她的至亲。
想起去年母亲住院,邻床一对老夫妻,八十来岁了。老太太有病,每天中午来输液,老头陪着。一大瓶液体,一滴就是一两个小时。秋天薄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照在老头身上,老头坐在床边,打起了瞌睡。我看着他俩,像看一部沧桑的黑白影片,一张发黄的旧照片。母亲说,你看人家多有福,都这么老了,还陪着。母亲一定是想起了作古的父亲。
可能因为猫给人温暖感,我又想到了猫。这对老夫妻,就像两只老猫,相互搀扶着,跨过了两个世纪。他离不开她,她亦离不开他。老到不想说爱,却是至爱。
这世间,许多的爱,都与我无关,却一刻不停地流动着。
有时走到街上,看着匆匆的人流,我在想,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灯盏,有爱,有故事,不可或缺。即使再落魄、再邋遢的人,也必定有一盏灯,等着他回家,必定有许许多多的爱,萦绕着他。每一个人,都是不能够伤害的,每一份爱,都是值得尊重的。这样想着,便感觉汹涌的街道,是热闹的银河,而一个个人,是河里的星星,一颗颗,提着灯笼在走。
10.文章讲述了两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以《一个人,一盏灯》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8·烟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坑
①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的那个坑,底部残留着碎石子和前夜下的雨水,坑像被一口撕咬下来似的,他的心隐隐作痛,不觉皱缩着眉头,直到对面的村口传来“突突”的马达声,他才跨上摩托车,逃一般的飞驰而去。
②“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指望你把花生种下,天天都这样。”妻扛着锄头从暮色里走了出来,一脸不高兴地问。
③他把摩托车上的电钻、工具包拿下,脸偏到一边去躲开妻的目光,自顾往家里走,丢下一句道:“不都到现在回,你以为打工想几点就几点?”
④“咦!你长脾气了!”妻在身后盯着他说,他的后背冷飕飕的。
⑤“酒也不喝了,变了你!”吃晚饭的时候,妻把一口饭塞到嘴里,怀疑地盯着桌上的一瓶啤酒,还是忍不住说。头顶上是一只晕黄的白炽灯,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碗里, a 道:“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
⑥“肯定有问题!”妻断言道,像一个义正言辞的法官。
⑦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顿,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 b 道:“烦不烦?吃个饭也不安神,你到底想怎样?”
⑧如果妻再逼问,他恐怕就会完全交代了,可是妻没有,客厅里传来碗筷碰触的拾掇声,他把自己隐匿在了卧室的黑影里,一动不动,大气也不敢出一下。
⑨昨晚,他帮一个住户安装好最后的一盏电灯后,天已经黑了。住户热情地邀他喝一杯,他也只喝了一杯啤酒,就往回赶。他的家在农村,距离城里有十多公里路,每天他都这样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城里和农村。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有坑的那条路时,他心里清楚,刻意避让着,但还是碾了进去,车轮一偏,自己就被摔了出去,也带倒了路旁的一个黑影,黑影倒在地上“哎哟!哎哟!”呻吟着,他魂都散了,跌跌撞撞地爬起来,扶起车子,就一路急驶而去。
⑩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他咬牙一动不敢动,担心眼睛轻微地眨动,秘密就会炸开,被暴露在灯光下,又喷泉般涌了出来。
?第二天清早,他红肿着眼骑车出门了,在小店门口买了营养品,骑到了那个坑的路口,他没有再笔直往城里的方向骑,拐向了村口的路。一家小超市坐落在村路上,一个老太太正端着一碗稀饭坐在门前喝着,他径直走了进去,掏钱买了一包烟,问:“老板,前天这前面的省道上是不是发生了一起事故?”店主摇摇头说:“没听讲啊!”“前天晚上,八点多。”他提示道。店主就朝外叫道:“李婶,你听没听说前天晚上前面发生了一起事故?”
?李婶进来说:“什么?——哦!好像张木匠前天夜里被人撞了一下,那人跑了——”“张木匠人呢?严不严重?”他 c 问。“那我就不知道了,老头子昨天才被儿子接走了,好像到武汉儿子那去了。”
?他眼神垂到脚面上,半天抬起说:“你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是水电工,他要我昨天过来修电路的,拜托。”害怕他们怀疑,又补充。店主犹疑地还是瞄了他一眼,拿出手机,翻看着报了一组号码。
?他走了出来,面前是一大片广阔绿油油的田地,有暖风拂动,他拨通了张木匠的电话:“喂!您好!你是张木匠吗?”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你是谁?”
?“我是——”他试探地说。
?突然电话里就传出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是谁?爸,陌生号码,骗子,挂了!”
?电话就响起了一连串“嘟嘟”声,像是水煮沸,他被热水煎熬着,脸寡白着。他痛恨自己,鼓起勇气再拨通电话,一连串说:“我就是前天晚上撞了你的人——”
?“什么?没事,只是破了一点皮。”对方哈哈一笑。“嗯!”就像是一块石头掉进水里,他喃喃道。
?他买了水泥,骑着车带了黄沙,停在了坑旁,拌好,就填在了坑里,等坑被磨平,他才直起腰,撕裂的伤口也被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有删改)
14.将下面短语填人文中a、b、c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涨红着脸 ②瓮声瓮气 ③梗着脖子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15.第⑩段画线句“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教虫叮在眼皮上”,“叮”字写出了主人公“他”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4分)
16.下面对小说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即描写主人公自责苦恼的情状,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第⑥段写妻子“像一个义正辞严的法官”,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威严和正义。
C.第?段中的破折号可以看出“他”迟疑、犹豫的心理。
D.题目《坑》一语双关,既指路上的坑,也指主人公起初逃避责任时人性上的“坑”。
17.在文章最后一段空白处:补写景物描写的句子,使之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5分)
三、作文(3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在做一件好事时,其内心是非常愉悦且颇感幸福的,正所谓“善由心生、乐偕至之”。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
更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如果需要、请用“××”代替。
(请各位同学自附作文纸)
第二单元测试
答案
一、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示例:[专题名称]鲁迅散文的特点
[研究依据]《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发现]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他的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如《藤野先生》中既写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又写了自己留学的感慨,还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等,但这些都被“怀念和爱国”的线索紧紧连在一起;《阿长与<山海经》)零零碎碎写了对阿长的诸多讨厌,又写了她买到《山海经》,“怀念与敬仰”的线索将诸多素材一线串珠,体现了鲁迅先生散文形散神聚、有的放矢的特点。
二、(一)
7.【答案】(1)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病号上课。
(2)小病号自认为时日无多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岳老师十分伤心,但也因此更加爱护小病号。
(3)小病号病重要转院,岳老师为小病号编写教材。
(4)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了诗。
8.【答案】第一次大哭的原因:(1)小病号“反正活不了几年”的话深深刺痛了她;(2)为自己只顾教学,忽视了小病号的感受而自责。
第二次大哭的原因:(1)为与小病号离别而伤感;(2)为小病号背出诗而欣慰、激动。
9.【答案】(1)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这句诗。
(2)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3)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
(4)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二)
10.【答案】第一个故事:在邮局,“我”看到一位已经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在给乡下的老母亲寄药,深受感动。第二个故事:在医院,“我”看到一对八十来岁的老夫妻相互搀扶着来输液,倍感温暖。
11.【答案】示例:“我似乎看到了她母亲。一个很沧桑、很陌生的老太太,安静地坐在轮椅上,或躺在床上,眯着期盼的眼。”这两句话在叙述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展现出八九十岁的老太太生活安定,天天期盼女儿归来时的温馨画面。虚实相间,形象地表明了无论人的年龄有多大,也无法割舍母子间那两颗牵着的心。
12.【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对八十来岁的老夫妻打着瞌睡的画面比作是一部沧桑的黑白影片和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形象地写出了这对老夫妻的苍老,表明了他们走过的人生之路的漫长。
13.【答案】具有文学色彩,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三)
14.【答案】D
15.【答案】恐慌不安
16.【答案】B
17.【答案】示例:远处,如镜面般湛蓝的天空平展地延伸着
三、
18.【答案】[写作指导]审题:该题为材料作文题。“一个人在做一件好事时,其内心是非常愉悦且颇感幸福的”就是材料的核心命意,抓好这一核心命意,可以将题目拟写为《那一次,我是幸福的》,叙述一次做好事后自己内心的感受,且这一感受一定是幸福的。写法: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首先要从自己的经历中提取材料,并进行筛选,选择印象深的人或事,融入真我,敞开心扉,抒写性灵。其次叙述事件、展现人物时,应从小处着手,竭力刻画人物形象,使之鲜明而生动。还要注意文中要有一定的“情”,如果没有触动情怀的人物和事件,就不会使文章有血有肉,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