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4 22:2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1.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2.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三、反复朗读,把握内容:
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习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
(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 唐雎?? 怫然????徒跣????抢地????
韩 傀???? 缟素??? 色挠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
“错”通“措”;“直”通“只”;“仓”通“苍”。
(2)读出节奏。小组进行朗读交流,互助,正确断句,读出节奏,使朗读顺畅通达。
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读中质疑。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还有疑难可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文章字词方面的:
如多义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的意思)。
如古今异义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等等。
◎文章内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骗局进行吞并,因此就有了这场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内容方面:故事性强,可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清文章脉络。
可能产生的疑问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骗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当时势力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认为安陵是一个小国,不需要兴师动众地进行攻打,只要吓唬吓唬就会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与唐雎拒绝秦王的态度一样吗?
一样,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语气委婉,表现不卑不亢;唐雎语气坚决,正气凛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为什么能战胜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现了秦王的残暴和以势压人的气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因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和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精神。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迹有何目的?
说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达到针锋相对的作用。
秦王先对安陵君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对唐雎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吗?
这正好说明秦王的虚伪狡诈,先说的话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说的话则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
四、课堂小结,再读体会。
五、课后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结合课文的注释,翻译课文。

?
第二课时
?
一、反复朗读,把握内容:
在上节课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最后“两读”深入理解课文。
1.读出意味。
要读出意味,就要读出人物,读出感情,读出语言的精妙。
(1)读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画特别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别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同学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然后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①唐雎:机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面对威逼利诱应对自如,面对假仁假义义正辞严。(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②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仗势欺人,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2)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那么应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人物的情感。
请同学来试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一段,其他同学评价讨论,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中要注意的语气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字可拖长,要读出威胁的语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读出秦王的霸气和威胁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应强调,表现唐雎的毫不畏惧和针锋相对)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突出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语速不能太快,要读出秦王的胆怯和心虚)
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一步体会语句的语气和人物情感。
(3)读出语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鲜明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以记言为主,突出了人物的语气,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等。
◎通过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如唐雎“挺剑而起”的视死如归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等。
◎语言的文采飞扬,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学习与借鉴。
2.读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其实像这样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的“士”还有很多,能举出现几个吗?
同学们讨论发言,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和延伸能力。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同学们还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们的故事。
(2)唐雎敢于为国家挺身而出和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精神在我们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谈。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华美德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学习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现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典范的故事。还可读一些如《战国策》、《史记》中的经典篇目,更多地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二、理解体会,背诵课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体会,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有了更好的把握,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来一定不是难事,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在同学们大声的背诵中结束课堂。
三、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开端)秦王不悦(生气)——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发展)秦王施压(冒火)——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高潮)天子之怒(愤怒)——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结局)秦王色挠(道歉)——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四、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有效地将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构想当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课堂的教学生成活动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旧式由课堂学课后又学的重复式学习,以学案形式先由学生自学再呈现于课堂活动,达到了翻转课堂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