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 张小敏 (指导教师 梁玲华)
[教学内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生物2011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和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的植物类群,教材内容在编排上遵循从细胞到个体再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根据植物不同类群的繁殖特点和分类地位,将本章内容分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节,因此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今后的“光合作用”、“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物进化”等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节课各个环节的知识结构相似,通过“生活环境──形态结构──与人类关系”这一主线将教学内容联成一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认知紧密相联。
[学情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这节课主要围绕着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绿色植物生活中是常见的,但对于我校孩子来说,自己辨别出藻类、苔藓和蕨类这三种植物却有一定难度,对于它们三者之间在形态和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更是了解不多;再者,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不久,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因此本节课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校园周边资源。
[设计思想]
按照课标“呵护好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生物知识,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这一要求,针对本节教材内容和我校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采取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大自然中来,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课前采集──教师引导──合作实验──交流讨论”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在“观、思、探、讲、练”的课堂结构中轻松掌握基础知识,充分感受生物科学的无穷乐趣,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实验观察、自主探究、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生物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爱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突出生物圈中,不同环境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形态结构是不相同,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推理法、类比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教师:海带、水绵、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放大镜、显微镜、ppt课件
学生:采集植物标本,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展示海带排骨汤图片
观察、思考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新授】
一、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二、苔藓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三、蕨类植物
1.形态结构
2.生活环境
四、生殖方式
五、与人类的关系
设问:你认识的藻类植物有哪些?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引导学生用肉眼、放大镜观察藻类植物水绵的形态结构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进一步观察水绵的结构(①单细胞?多细胞?②细胞内有无叶绿体)
引导学生回忆衣藻结构
组织观察海带结构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苔藓植物的采集地点
引导学生观察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①尺子量高度②放大镜观察有无根茎叶)
设问: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相比,形态结构有何不同?
展示三钢内石材厂与涂料厂周围照片和我校楼梯附近照片,引导学生找出差别。
展示 “蕨菜”图片及科技文体周时制作的蕨类植物标本。
设问: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相比形态结构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生活于红墨水中的蕨类植物)
设问: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何不同?
设问:为何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大?(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上分析)
组织学生观察蕨类孢子囊
组织收集资料较全的学生上台充当“小老师”
对“小老师”给予表扬,不足之处进行补充。
思考、回答
观察、讨论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思考、分析
归纳、总结
回忆、回答
观察、交流
思考、回答
观察、讨论
讨论、回答
观察、讨论
分析
思考、回答
观察、分析
认真听讲并补充
培养学生生活中的观察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及观察能力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比较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生互换角色,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小结】
问: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比较,你认为在这三类植物中,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的应当是……
【作业】
1.顶尖课课练P34-36页
2.收集各种种子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分类
项目
藻类
苔藓
蕨类
生活环境
大多在水中
阴湿的陆地
阴湿的环境
形态结构
根、茎、叶
无
茎、叶(假根)
有
输导组织
无
无
有
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反思】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这节课主要围绕着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绿色植物生活中是常见的,但对于我校孩子来说,自己辨别出藻类、苔藓和蕨类这三种植物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课前先预习相关内容、收集资料,并到大自然中去采集这三种植物,带到课堂中讨论观察。通过学生亲自采集标本,增加他们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关注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的重点是突出生物圈中,不同环境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形态结构是不相同,体现生物的多样性。藻类植物既有单细胞的又有多细胞的,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感受多细胞藻类,课堂中我安排了一个小实验(观察水绵)。充分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及观察能力。
本节课还要让学生树立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而对于形态结构来说,又主要围绕着植物的根、茎、叶来讲解,这个是重点和难点。在讲解的时候,很多学生定式思维的觉得藻类有根茎叶,所以我准备了海带实物,让学生思考海带全身都是在水中的,全身都能从水中吸收营养,自己总结得出藻类没有专门的根茎叶分化。在输导组织的教学中,如果单纯讲解地告诉学生蕨类有输导组织,太生硬无味。所以课前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生活在红墨水中的蕨类植物”,在课堂中展示茎叶被染红的蕨类植物,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记忆深刻,同时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在三种植物与人类关系这一环节,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我安排在“小老师”上台讲解后再提出自己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听众”回答修改补充并做出评价,这不仅让学生学会倾听,还增强了自评和互评意识。但是,这种能力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能形成的,今后在每一堂教学课中要逐渐将它形成为一种习惯。
本节知识容量较大,观察水绵的实验时间比较少,很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同学还没有完成实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应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