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05 10:5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 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以及心脏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2、 教学目标
①复习心脏四腔及相连接的血管名称,结合不同种类的血管中血流方向的知识,初步建立血液循环的概念;
②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观察课本P63血液循环路径图,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③阅读课本P64一、二段文字,小组讨论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4、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 新授课
②时间 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学生已有知识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2、教具和媒体应用 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心脏跳动的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过没有,心脏时刻不停的搏动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大家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的吗?血液循环路线如何?对人体有何意义?
2、通过探究实验,建立血液循环的概念
回忆观察小鱼尾鳍血流实验情况。体会动静脉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教师提问:①我们如何区分小鱼尾鳍内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②从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你能推断出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流动方向吗?
教师点评小结:对。可以根据血管管腔大小、血流方向来判断血管类型:较粗的是动脉和静脉,但动脉血流较快;连接在动脉和静脉中间的是毛细血管,血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行;血液由动脉流经毛细血管流向静脉。
3、复习心脏结构、血管中血流方向的知识,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的总体途径
填写心脏结构示意图,用箭头标示血流方向
教师小结点评:人体血液就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管道内循环流动。我们把血液的这种循环流动叫血液循环。
4、认识体循环和肺循环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血液循环包括哪两个过程?
②血液从左心室出发,通过体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
③血液从右心室出发,通过肺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
指导学生使用拼图连接血流方向,分别接出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示意图: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教师提问:两个循环之间有何关系?有共同点吗?是否截然分开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何重要的意义?(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并引入下一环节:血液循环给人体全身各处带来了营养物质和氧气,带走了废物。
播放影片——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思考: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颜色是一成不变的吗?
教师小结点评: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颜色会呈现由鲜红色到暗红色,又由暗红色到鲜红色的不断变化,这是因为血液的含氧量不断地发生变化所致。
教师提问:血液颜色在什么部位发生变化的?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小结点评:体循环中,血液是在全身各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结果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少的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教师:可见血液循环为人体各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将二氧化碳废物等运走,在人体中起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如不对,请举例。(教师展示课件中的血液循环路线图帮助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体循环中动脉血管内流的是动脉血,但肺循环中正好相反。(提醒学生记住这个规律)
教师:让我们做个测试,现在谁能用红蓝两种颜色的粉笔把循环路线图中流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部位表示出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如下空图,学生到黑板上用红蓝粉笔标出。)
教师小结点评:体循环过程中血液经过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而变成暗红色回到右心房;肺循环过程中血液经过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而变成鲜红色回到左心室。
5、课堂总结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渗透血液循环是统一整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6、创新练习,拓展知识
教师出示三幅图片,并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答几个小问题。(教师展示课件中的图片,学生观看并思考。)
画面一:一病人正在打点滴。
教师提问:人在打点滴时,药物注射到人体的哪类血管中?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因为静脉血流速度较慢,而且可以带着药物回流到心脏,进而通过体循环流到全身。
画面二:一病人正在肌肉注射药物。
教师提问:人在生病时,肌肉注射药物与静脉注射药物哪种疗效快?若作跟踪检查,则最先从心脏的哪个腔发现这种药物?(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更易被人体吸收。
画面三:一伤员发生了前臂动脉出血。
教师提问:如果不小心,发生了前臂动脉出血,在采取止血措施时,止血带应扎在什么部位?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止血的措施实质上是阻止血液循环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