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2课时+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5.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2课时+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4 21:1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3理请文意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分请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跟我们学过的其他课文不一样,除了小说内容是古代故事,文章一些言语也还带有古代的文言文的痕迹,我们先来认真读懂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文字。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词,纠正易错读音。(强调“擂鼓助威”的“擂”字读音,区分多音字)
2.让学生介绍自己课下了解到的课文中写古代官职、器物词语的意思。在学生不能介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介绍“丞相、都督”,顺便向学生交代清楚“三国魏、蜀、吴,曹操的丞相、诸葛亮这个丞相、周瑜这个都督”的官积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介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情况,结合对“才干、妒忌”词语的理解,介留小说第四十五回周瑜设计杀曹操水军头领被诸葛亮看破而生妒忌之心,要陷害诸葛亮的缘由,结合理解“神机妙算”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写周瑜要害诸葛亮,最终未得逞,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前因后果。
4.检查读书情况,帮助分段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介绍自己对课文的了解:草船借箭讲了怎样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情节来介绍)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前因),诸葛亮的应对,诸葛亮的做法及其做法的特点、结果(包括周瑜最后的长叹)”,用简单明了的话把主要情节,做法的主要特征介绍清楚。
指导要点:看看学生是否把上面的要点介绍清楚,语言是否简练,针对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重复说,一直到说清楚,符合要求,(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说请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知道了诸葛亮用怎样巧妙的方式来“造出”了十万支箭。如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比不上他!”
回忆“神机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在本文,诸葛亮的什么计策是巧妙的?哪些机智是惊人的?(回忆课文内容)
好,那么我们换个词:诸葛亮“足智多谋”,我真比不上他,这样换行不行?
(可能有结果。如果有结果,就是:足智多谋,没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机妙算高。如果学生有结果,那就顺着学生的结果往下进行:好,那么,现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写出来的。
如果没结果: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机妙算”的特点表现出来的,看看换了到底行不行。)
二、研读本文相互照应的特点,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诸葛亮计谋的“神妙”所在
1.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笔勾画出疑惑的地方,标上序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疑惑解开了的地方,标上同样的序号,看看我们能够找出多少这样的地方。
2.学生自己读书,做对应性勾画。
3.学生相互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
相关要点:
(1)周瑜要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并且说只要三天,还立了军令状(为什么答应人们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军令状,能完成吗?为诸葛亮担忧)结果:草船借箭,借来了十万多支。
(2)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只,草把、军士,能够造箭吗?(莫名其妙)到“草船借箭”的时候才明白。
(3)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准备船只、把、军士的事情。(万一告诉了怎么办?)鲁肃果然“没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没动静。诸葛亮不用作准备,(因为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发时才明白,诸葛亮要等大雾。
(5)到曹营阵前擂鼓呐喊,(曹兵出来怎么办?才二十条船,六百多个军士啊,鲁肃提出了担忧),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出来,(真的吗?)曹操果然没出来,只是射箭,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提出来:为什么到这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担忧了?
4.讨论:诸葛亮为什么对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们不明白的这些事情,鲁肃明白吗?周瑜明白吗?曹操明白吗?他们分别不明白什么?但是,诸葛亮明白吗?他都明白什么?(对应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条一条地体会。
周瑜肯定不会给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须另想办法(教师总结: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后有大雾,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师总结: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鲁肃这次一定不去告诉周喻他借船的事情(教师总结:知鲁肃)。
教师引导思考:这么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诸葛亮的设计,顺利发展、实施,最终成功,你们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谋”怎么样?
神机妙算!
用足智多谋行不行?
不行!
请葛亮太神奇了,什么事情都料得到——这叫料事如神!
正因为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万支前”这事情,对诸葛亮来讲,可以立军令状吗?既然可以,说明诸葛亮觉得这事情怎么样?(提示:他是刘备的丞相,军师,还得帮助刘备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
所以,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得非常轻松,用一个词语来讲叫:举重若轻。
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言行中,哪些词语突出了诸葛亮的举重若轻。
学生读书,再勾画。
(只要三天。愿意立下军令状。甘受重罚。自有妙用。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只管饮酒取乐。),指导学生朗读有关部分,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5.认识对比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回忆第一课时,文中人物的官职:(顺便介绍鲁肃的官职:参军校尉,相当于部队的参谋长),想象(这些人都是傻瓜吗?)
但是,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显得怎么样?(才略智谋一般)
介绍小说的特点:很多情节是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在《三国义》(介绍《三国演义》)中,其实是没有“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情节是虚构(介绍虚构的概念)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将周瑜,曹操,鲁肃这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写成这个样子呢?(为了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些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诸葛亮却知道他们所思所想,实在太神奇了!)
老师总结:这就叫作对比(衬托),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啊!
6.研究开头结尾的特点:首尾照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开头写了周瑜,结尾又写了周瑜,我们看结尾: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结合全文来思考,这一叹,叹出了周瑜当时怎样的情感态度?
佩服、心有不甘,无可奈何!朗读这段话,读出周瑜感叹中的“无奈,佩服,心有不甘“来!
三、布置拓展阅读
本次诸葛亮给了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数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怎么气的?气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去读《三国演义》,找到有关章节,一睹为快!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时
神机妙算 晓地利
识人心
【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因此这节课在课型设计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