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5《图形与几何》(3课时课件30+12+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5《图形与几何》(3课时课件30+12+1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06 17:44:25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整理和复习
课时5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6
一、复习内容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你能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吗
1.
还可以对某类图形再细分,三角形按边可以分成……
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
(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图形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直线 都是直的 没有端点,不可测量
射线 有一个端点,不可测量
线段 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平行和垂直三种位置关系。
2.
(2)我们学过哪些角 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大小会变化吗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大小不会变化。
(3)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内角和是180°,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4)关于平行四边形,你知道些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5)圆与上面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圆有哪些特点
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总是半径的2倍。
做一做
做两个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把它们重合在一起,将上面的平行四边形绕它的一个顶点旋转180°,再通过平移使它与下面的平行四边形重合。观察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各条边与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图形经过旋转和平移后位置发生改变,大小(各条边与各个角)不变。
1.某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6米,小明散步时绕着这个花坛的边走了1圈,大约走了( )米。
2.从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举例说明什么是周长和面积。
37.68
314
写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3.
C=4a
C=πd=2πr
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些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计算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
正方形相交的两条边一条可以看作长方形的长,一条看作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底可以看作长方形的长,高可以看作长方形的宽;圆通过变形后, 可以看作长方形的长,r可以看作长方形的宽。三角形和梯形的计算公式又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做一做
1.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有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的小棒各一根。哪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90°。因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减去直角90°,剩下两个锐角和是90°。
4.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m)
C=30+40+50=120(m)
S=30×40÷3=600(m2)
C=6+6+7.5+10.5=30(m)
S= ×(6+10.5)×6=49.5(m2)
C=5×3+ ×3.14×5=22.85(m)
S=3×5+ ×3.14×( )2=24.8125(m2)
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
4.
(1)上面这些立体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3)圆柱与圆锥可以各由什么平面图形旋转而成
圆柱由长方形(或正方形)旋转而成;圆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而成。
(4)圆柱与圆锥之间有什么关系
圆锥可以看作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削去 所得。
把下表填完整。
5.
做一做
可以把马铃薯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水面升高的体积就是马铃薯的体积。
1.
2.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
km
m2
kg
L
二、知识应用
2.每一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
周长不等
面积相等
周长相等
面积不等
3.
左面
上面
正面
4.把下面这个展开图折成一个长方体。
(1)如果A面在底部,那么哪一面在上面?
(2)如果F面在前面,从左面看是B面,那么哪一面在上面?
(3)如果要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至少要量出哪些边的长度?
(1)如果A面在底部,那么F面在上面。
(2)如果F面在前面,从左面看是B面,那么C面在上面。
(3)如果要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至少要量出C面的宽度、B面的长度和宽度。
5.这只工具箱的下半部是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上半部是圆柱的一半。算出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S=20×20×5+3.14×20×20÷2+3.14× =2942(cm2)
V=20×20×20+ ×3.14×( )2×20
=8000+ ×3.14×100×20
=8000+3140
=11140(cm3)
6.下图是由棱长5 cm的正方体搭成的,所有表面涂成了绿色。
(1)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2)只有2个面涂色的正方体有多少个?
(3)只有3个面涂色的正方体有多少个?
(4)只有4个面涂色的正方体有多少个?
(1)一共有10个正方体。
V=5×5×5×10=1250(cm3)
(2)只有2个面涂色的正方体有2个。
(3)只有3个面涂色的正方体有2个。
(4)只有4个面涂色的正方体有6个。
7.一个正方形的内部有一个四分之一圆(涂色部分)。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0cm2,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S= ×πr2
= ×3.14×10
=7.85(cm2)
答:涂色部分的面积是7.85cm2。
三、课后作业
2.练习册中与本课时有关系的练习题。
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
——杰弗逊
1.第91页练习十八,第12题、第13题和第14题。(共12张PPT)
整理和复习
课时6 图形的运动
6
一、复习内容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我们学过哪些关于图形的运动的知识 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形状
1.
下面的三个图形分别采用了哪种图形运动的方式?
图1采用的是轴对称的方式;图2采用的是旋转的方式;图3采用的是旋转和平移的方式。
做一做
图中A→B→C→D是怎样变过来的
A→B平移
B→C平移、旋转(逆时针旋转90° )
C→D平移、旋转(逆时针旋转90° )
1.根据给定的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二、知识应用
2.下面4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从表面上看涂色部分的面积不相等,但是通过平移、拼接等方法都可以转化得到最后一幅图。
3.画一画。
(1)小旗子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形。
(2)小旗子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
(3)小旗子按2∶1扩大后的图形。
三、课后作业
2.练习册中与本课时有关系的练习题。
任何事物都无法抗拒吞食一切的时间。
——泰戈尔
1.第93页练习十九,第1题。
谢谢!

D万问思维
WAN XIANG S I W E I C O M
入M入海
A入M造A
平移
方向
距离
中心,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
旋转方向

旋转
置改变。)
旋转角度
对称轴

轴对称
找对称,点、连线
(形状不变
大小改变。
图形的放大:如扩大到原来3倍或3:1
图形的缩小:如缩小到原来
1-3
或1:3
2.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
这是我剪
出的图案。
这是利用
旋转设计
的图案。
我们可以按5:1将这个
图形扩大,做板报的花边。
Good(共12张PPT)
整理和复习
课时7 图形与位置
6
一、复习内容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小明家所在街区的平面图如下。
如果以学校为中心,你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其他地方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要按照先列数再行数的顺序表示,中间用逗号隔开。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确定第几列一般要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要从前往后数。表示为:(列数,行数)
如果第一个数字相同,则表示在同一列;如果第二个数字相同,则表示在同一行。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1.找准参照点。
2.确定正方向。
3.画出方向和距离。
1.在右下图中标出他们两家的位置。
二、知识应用
1.5cm
2cm
2.在动物园示意图上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并填空。
大门
大象馆
熊猫馆
猩猩馆
科普馆
鹿苑
狮虎山
(1)动物园大门位于点(5,0),向北走100m到达熊猫馆。
(2)海洋馆位于点( , ),在大门的____偏____ ____约_____m处。
(4)狮虎山到熊猫馆和大象馆的距离相等,位于点( , )。
(3)大象馆位于点(10,3),在大门的____偏____ ____约_____m处。
(5)鹿苑位于点(1,8),向南走200m到达猩猩馆,科普馆与这两处距离相等,位于点( , )。
8
9


18°
450


30°
270
7
5
3
6
设计一条参观路线,说一说。
从大门出发→向北100m到达熊猫馆→向东偏北10°约250m到达大象馆→向西偏北30°约150m到达狮虎山→向北偏东15°约200m到达海洋馆→向西偏南10°约350m到达鹿苑→向东偏南45°约150m到达科普馆→向南偏西45°约150m到达猩猩馆→向东偏南45°约300m回到大门。
三、课后作业
练习册中与本课时有关系的练习题。
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爱因斯坦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