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的地形特征
3、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以下内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
(二)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前半部分内容。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从人地和谐、可持续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了教材重组和资源整合,突出讲授“黄发展的角度讲,对学生的今后理论与实践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占据重要地位。根据课土高原地域文化”,“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以及“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等。至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章节将做一专题放在下一节课学习。
?
二、说学生:
? 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六章“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等中国区域地理专题。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北方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黄土高原的学习打下较好地学习方法和知识基础;另外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候,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的“黄土风情”
2、结合地形图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3、学会识别和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黄土高原基本地貌,认识和了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
4、认识和了解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
1、通过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资料,”,以课件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2、通过阅读地形图,学生上讲台指图等方法认识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3、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识别“塬”“梁”“峁”等黄土高原基本地貌,从而认识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
3、通过资料分析,小组探讨交流,认识、了解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文化的搜集、整理和交流,使学生充分体会黄土高原地方文化独特魅力,了解祖国各地文化多元性,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黄土高原成因学说探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成因的复杂性,培养学生一种科学,严谨,求真的探索精神,增加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文化;黄土高原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特征。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
五、说教法
本着立足于学生实际和发展,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已有一定的储备,也掌握的一些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所以在本堂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学习黄土高原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等知识点时,采用一些地形图,空白图,相关景观图片等资料,分析总结黄土高原相应特点,给学生以直观认识,降低问题难度,解决教学重难点。
2、问题探究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积极的思维
3、合作学习法:在学习黄土高原“黄土风情”文化,黄土高原形成原因时,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六、说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组间竞争学习
七、教学设计
?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设置教学情境,新课导入
展示“黄土高原”图片,同时播放陕北歌王王向荣的《赶牲灵》。
提问:同学们观看图片和欣赏歌曲的时候,你知道这些图片和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方的自然面貌和风土人情?(在你回答问题时候请把判断理由讲清楚)
?
?
?
?
观看图片、欣赏歌曲,推断图片、歌曲反映的是中国哪个地方的自然面貌 和风土人情。体会黄土风情独特魅力。
?
让学生通过欣赏民歌,观看图片等方式引课,让学生从感性方面体会黄土高原自然面貌和风土人情,从而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学习兴趣和“黄土风情”关注程度。
“黄土风情”认识、了解
让学生上讲台来展示“黄土风情”课件。(规定每组发言时间)
小组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交流黄土风情(4组)
通过课前安排,小组合作搜集整理黄土高原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转承:刚才大家在欣赏黄土高原独特地域文化时,不知道大家是否考虑过一个问题:“黄土高原这种独特的地域风情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联系呢?要弄清这问题,我们还得首先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谈起。”
【板书】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
黄土高原位置、范围的了解、认识
展示一张空白图,让学生描述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教师提示从大致方位、经纬度、海陆位置)
?
展示地形图,指图比赛:让学生上讲台指图,界定黄土高原范围及界线。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黄土高原位置。
?
学生上讲台,在地形图上指黄土高原范围、界线
通过空白图、地形图判读、指图,让学生认识、了解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承转)在黄土高原上,都能看到哪些典型的地貌景观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张黄土高原地貌图片,看谁能准确描绘每种地貌的典型特征。
?
认识、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
展示黄土高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典型地貌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每种地貌典型特征)
?
?
?
【板书】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学生观察,描述(教师纠正,补充)
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总结其特点。
转承:黄土高原这些“塬”、“梁”、“峁”等典型地貌,同学们对黄土地貌会留下很深刻印象,那么站在黄土高原上,又会看到怎样一番景象呢?
?
进一步认识、了解黄土高原整体地貌特征
展示反映黄土高原的两组图片,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片后,你对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又有何更深刻感受呢?”(提示学生看能否用一些成语来描述)
?
?
?
?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等)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但从“塬”“梁”“峁”等黄土地形区,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地貌,会给学生留下片面的印象,通过展示大空间,大范围的黄土地貌景观图片,让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有个更清晰,完整地认识。
(承转)人们在惊讶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貌的同时,更多地会关注它的另外一个神奇地方面—黄土层厚度。请同学们阅读黄土高原土层厚度资料,找找看,为什么土层厚度又是它神奇的方面呢?
了解黄土高原土层厚度的与众不同
?
?
?
?
播放土层厚度幻灯片,让学生认识、了解“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方面特点。
学生阅读资料,从资料中对比黄土高原土层厚度和世界其他地区土层厚度差异,体会黄土高原在土层厚度方面特殊性。
利用数字比较分析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一特点
(承转)为什么这里能成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到底从哪来的?黄土高原如何形成的呢?许多年来,人们一直关注这些问题,到现在为止,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说法已形成了众多学说观点。
探究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等学说资料。
?
提问:大家阅读了这些学说相关资料后,你比较支持哪种学说,理由是什么?
?
?
教师进行补充风成说相关资料
?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小组代表回答所支持的学说及理由。
?
学生上讲台做“风力搬用作用演示实验”,体会风力怎样塑造黄土高原的。?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学说主要观点和支持学说主要依据;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
承转:看来有关黄土高原成因学说观点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科学面前,一个学说要能让公众信服,还要讲究确凿地证据。同学们,请阅读课本,看看在现在中国哪种学说受公众认可度更高呢?
了解中国风成说的杰出科学家及其成就
播放刘东生院士生平及其风成说的主要成就幻灯片
?
?
学生观看幻灯片、了解风成说在中国现在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认识、了解刘东生院士在风成说方面所做的杰出成就。
通过了中国的风成说,让学生体会在科学界,中国研究黄土高原的所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刘东生院士生平及其对黄土风成学说突出贡献,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科学探究精神
随堂练习与小结
播放幻灯片“找一找”“比眼力”“学以致用”等幻灯片,学生完成相应活动。
课堂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对答对同学加分,最终评选优胜小组),
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检测和课堂小结。
?
?
?
?
八、课后反思: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探讨为主体,教师不断用“问题”引导它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自学,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由于这是一堂教学常态课,无同行教师听课、评课,加之又是本章节课第一个班上课,许多方面都在尝试,都在摸索当中。由于准备仓促,这堂课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备课不够扎实。活动设计还得有待于改进,部分活动没有充分展开。
2、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语言组织方面还得加强
3、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广度不够,课堂气氛较为平淡,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明确突显。
以上这些在课堂上的不足之处,有望在第二轮备课中力图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