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961~1971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5 233亿美元上升到10 634亿美元, 这一时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 )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凯恩斯主义
D. 计划经济理论
2.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这主要是突出英国是一个福利国家。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缓解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B. 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C. 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D. 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3.罗斯福新政期间,国会通过了“土地保持和国内拨款法”,政府共派出250万青年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还出资购买了大片森林和风景区建立国家公园。罗斯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培养青年
B. 调整劳资关系
C. 保护环境
D. “以工代赈”
4.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的生产率却增长55%。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在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 美元贬值
B. 计划指导
C. 减耕减产
D. 以工代赈
6.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
A. 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B. 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 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D. 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7.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人们将流浪者的窝棚叫“胡佛小屋”,这些小屋聚集的地区叫“胡佛村”,裹身取暖的报纸叫“胡佛毯”。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胡佛总统的经历与此有关
B. 人们对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的发泄
C. 人们对胡佛总统任职时福利政策的赞颂
D. 人们以此纪念胡佛总统
8.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
A. 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9.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
A. 恢复银行信誉
B. 鼓励建立工会
C. 加强社会保障
D. 调整劳资关系
10.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 )
A. 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B. 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C.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D.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经验
11.1929年美国总统胡佛在白宫宣布:“……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这说明胡佛总统( )
A. 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B. 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打击不严重
C. 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D. 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12.罗斯福执政期间,反对者称其措施为“淡红色的社会主义”。这主要是因为( )
A.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B. 罗斯福坚持自由放任
C. 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3.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胡佛在一篇演说中说:“……我们的银行家和准备金体系确保了这个国家渡过信贷风暴而没有任何损失。在商业中,我们只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这些措施维持了较高程度的消费,而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只有这样,这些措施才能阻止大范围失业的发生。”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 经济崩溃是因为向商业借款人提供的信贷太少
B. 联邦储备系统是增强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
C. 公共建设成为解决经济萧条的有力手段
D. 政府应该扩大权限,控制劳动者工资水平
14.2010年美国历史学家出版《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一书,从是否符合史实的角度看,最不可能成为支持作者观点的是罗斯福新政( )
A. “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
B. “对劳资关系置若罔闻”
C. “浪费性支出严重”
D. “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
15.有人认为,20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使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②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6.下面为美国1970、1979年就业人口结构表。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第三产业在战后蓬勃兴起
B.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
C. 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产业结构
17.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罗斯福新政中,其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分别属于( )
A. 增加产品供给 减少消费
B. 增加消费 减少产品供给
C. 减少产品供给 增加消费
D. 减少消费 增加产品供给
18.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
A. 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 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 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19.1935年初,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了第二次新政,要以“社会正义为目标按照美国传统和宪法精神实行变革”。为此,政府( )
A. 加强对银行的监管
B. 实施对工业的指导
C. 开始兴办公共工程
D. 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20.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印证了( )
A. “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 “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济是最可怕的事情”
C. “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就是全部由国家投资”
D. “政府应该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美国工人的工资在危机期间下降40%,1932年相当于1900年的水平,20年代曾获得经济大师称号的胡佛,这时被人们称作“饥饿总统”,胡佛总统的前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社会制度在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使由退却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势力毁掉。
——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开创了美国历史的许多“第一次”:联邦政府承担起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联邦政府第一次保证公民有参加工会的权利;联邦政府第一次制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人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1)材料一胡佛、梅隆对待经济危机的态度如何?材料二中体现了罗斯福怎样的精神?
(2)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用史实说明“联邦政府第一次制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
(3)有人说30年代大危机客观上给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机遇”。你同意吗?说出你的理由。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1932年美国有3 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千百万人只是因为像畜牲一样生活,才免于死亡。……与之迥然不同的是,1983年美国《霍比斯》杂志记者曾到华盛顿的黑人贫民窟中搞过调查,他们写道:“在那里,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部电视,有些还是彩色的。各处都是收音机。年青人拿着手提立体音响设备,或是磨光的手提皮包,很多家庭还拥有汽车,虽然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耗油量大的那种款式,在旧车市场是很便宜的,电话的使用也正常。”
——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材料二 根据美国官方的数字,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在80年代,所有的收入增额都归于上层的20%的职工,而其中1%占去了增额的64%。如果不以工资计,而以收入计,差距就更大,最上层的l%的人得到增长额的90%。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与1932年相比,1983年美国贫民生活出现了什么变化?
(2)为了解决贫民的生活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三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3.在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中,集权还是放权,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经历了一个“集权——放权——集权——放权”的历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历程。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关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 美国总统胡佛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力发展的条件。……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
材料三
请回答:
(1)请结合材料一中两幅图片说明,两幅图片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危机?结合材料三说明胡佛采取的政策的后果。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胡佛对政府职责的看法如何?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从表格中提取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C
18.【答案】A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 (1)材料一认为经济危机无法遏制,它的发生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的进取、改革精神。
(2)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史实说明: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开展了“蓝鹰运动”,凡执行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标准的企业可使用蓝鹰标志,以资鼓励。
(3)同意。理由:大危机表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罗斯福新政为开端,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解析】
22.【答案】(1)从1932年的一无所有,仅仅维持生存,到1983年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2)制定工业复兴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运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3)贫富分化加剧问题。主要原因:美国中上层家庭的其他收入增加,如股票收益等;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出现,拥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收入增加,普通职工收入相对下降;由于财政不堪重负,政府减少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有关美国贫民生活状况的变化不难得出结论;第(2)题要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注意题目的时间和内容要求;第(3)题,可先依据材料中的数字信息归纳“问题”,“原因”需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的状况分析。
23.【答案】历程:16世纪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政府鼓励出口,支持工商业者参与贸易竞争。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开始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20世纪80年代,采用新自由主义思想,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解析】此题问历程,结合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阐述即可,重点需要叙述每个时期经济运行的内容。
24.【答案】(1)股市崩溃,许多人因破产而廉价出售汽车;失业人员太多,使失业工人降低了求职要求,就业工人的工资收入(要求)也大大减少;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2)经济政策: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使危机越来越严重,许多人生活贫困,无家可归,住在用破烂搭成的“胡佛村”里。后果:经济危机给普通劳动者带来深重灾难。
(3)胡佛认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力发展的条件”,采取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
【解析】本题围绕经济大危机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认识及对胡佛政府采取政策的后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1)(2)问应注意将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组织答案;第(3)问则注意从“自由放任”政策的角度作答。
25.【答案】(1) 示例:信息一:1950~1970年,政府服务占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1970~2000年比重逐渐下降。
信息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超过半数并呈不断上升趋势。 其它示例信息略。
(2) 示例:信息一说明:1950~1970年,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理论,政府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政府又逐渐放松干预。
信息二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等。
【解析】结合时间,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可以分别从每一行业提炼信息,也可以从总体上提炼信息。进行说明时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两方面,结合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国际方面的形势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