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例的意义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的积的关系。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为此,教学时先复习比例的意义,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再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最后深化新知,为以后学习解比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 的观察﹑探索﹑归纳能力, 善于观察, 主动交流,愉快合作,是我班学生最大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2、说学法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比例的意义以及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2.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的双边关系亦实现从扶到放的转变。最后老师用课件展示。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2.4:1.6=60:40,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2.4:1.6=60:40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探讨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再选几个比例式验证一下。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3.讨论巩固、形成技能
(一)基本训练
1、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1.完成课本43页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0.2:2.5和4:5
2.完成课本第4题,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二)、拓展练习
2、3、4 、6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几个写几个).通过这道题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四、说布置作业
教科书练习八,第5、6、、7题。
说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1、2. 4 : 1.6 = 60 : 40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4:1.6=6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