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经济”是什么?
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简单的说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历史必修②——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政治理论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①生产工具②劳动者③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包括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归谁?)
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地位)如何
③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
(1)纵向线索: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
(2)横向线索: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一)原始农业:(1万年前)
1、生产工具: 。
2、耕作方法: 。
3、农作物: 。
4、生活方式: 。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水稻、粟
经常迁徙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传说)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刀耕火种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二)商周时期:
1、生产工具: 。
2、耕作方法: 。
3、农作物: 。
4、生活方式: 。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青铜农具,耒耜,石锄、石犁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杂草沤肥,治虫灭害
粟、稻、黍、稷、麦、桑、麻
定居
影响:
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商周农业:
工具:耒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五谷:
六畜: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农业的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石刀、石斧、耒耜
少量青铜农具, 石器木器骨器为主
刀耕火种
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
南稻北粟
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
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基础知识
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
(“火耕”—原始社会)
(“耒耕”—原始社会)
(少量使用—商周时期)
(主要耕作方式)
思考: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这一变化过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说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精耕细作的含义
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春秋战国时
期,人们开始使
用 和 。
(一)生产工具的发展:
铁农具
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生产工具的发展:
2、西汉时期, 推广 ,出现 。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 。
赵过
耦犁
犁壁
耧车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生产工具的发展:
2、西汉时期, 推广 ,出现 。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 。
赵过
耦犁
犁壁
耧车
犁壁
犁评
犁箭
犁铲
唐朝的曲辕犁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二)耕作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
垄作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二)耕作技术的发展:
2、西汉时期,推行 。
代田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二)耕作技术的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 技术。南方水田采用 技术。
耕耙耱
耕耙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二)耕作技术的发展:
4、宋朝以后,我国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 地区。
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 制,或 制。
江浙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水利灌溉的发展:
1、战国时期,李冰修筑了 。
都江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水利灌溉的发展:
2、汉朝时期,
修筑了 。
3、曹魏时期,
改制 。
3、唐朝时期,
创制 。
漕、白、龙
翻车
筒车
翻
车
复
原
图
人力
筒车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水利灌溉的发展:
4、宋朝时期,
出现 。
5、清朝时期,
出现 。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背景:
1、随着 和 的进步,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向 变化。
2、 时期, 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农具
生产技术
个体农耕
春秋战国
铁农具
(二)小农经济的含义: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称为小农经济。
(三)小农经济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四)小农经济的评价: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经营规模小,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抵御自然灾害和战争破坏的能力弱,十分脆弱。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基本特征;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④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脆弱性)
⑤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
5、特点: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6、破产: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铁农具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耦犁,犁壁,耧车
代田法
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龙首渠
耕耱耙技术
翻车
曲辕犁
两年三熟
筒车
经济中心南移
高转筒车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风力水车
时期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古代中国农业有哪些特点?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特色。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三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中央集权制或社会环境 )
(2)统治者的重视,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生产关系)
(3)重视水利的兴修。
(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力)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7)优越的自然环境
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动乱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具体过程是:
①初步开发: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秦汉时期南方就已初步开发);
②开始赶上: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③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相差无几;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超过: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
⑤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 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最早发明的下列农具是用于 ( )
A.松土 B.播种 C.收割 D.割草
C
A
3、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耜耕”比“火耕“进步,主要表现( )
①土地挖的深 ②土地翻的松
③土壤的熟化过程加快 ④耜耕的土地可以多种几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A
4.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惟一模式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C
活学活用
5.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C
C
6.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 )
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7.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B
8.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解析:选B。依据材料分析可知,用土地、五谷代指国家,由此看出农业的重要地位,因此答案为B。
9.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农业应重视气候、施肥、节气等因素,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答案为B。
10.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请你最少用两种方式对下列农具加以分类
西汉
商周
商周
曹魏
宋朝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