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动物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两栖动物的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的,幼体经变态后上陆地生活,但也能游泳。教材对该部分的处理是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应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教材设置了资料分析 活动,让学生依据客观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两栖动物的繁衍与环境的关系。资料1展示了环境会影响青蛙的繁殖行为;资料2追溯了两栖动物的盛衰是与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的;资料3是环境污染导致蛙畸形,这充分说明了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中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逐步认同生物与环境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教材在本节末尾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提出 “怎样才能让两栖动物拥有良好的栖息环境”的问题,展示了教材的开放性,希望引起学生的思考,也渗透了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说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难点 说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五、教学过程
1、 谜语导入
1、ppt出示谜语
2、师语:青蛙是两栖动物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就以青蛙为例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题目
1、两栖动物除青蛙外,还有( )、( )和( )。
2、能鸣叫的是( ),口角有一对( )。
3、雌雄蛙有抱对现象,然后雌蛙将卵产在( ),雄蛙将精子也产在( )中,完成受精作用。
4、两栖动物分布较少,种类较少的重要原因是: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需在( )中进行,幼体要经过( )才能上陆生活。
三、合作探究
1、介绍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
2、探究蛙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1)观看蛙的生殖和发育视频资源
(2)讨论以下问题:雄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
雌雄蛙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蛙的个体发育经历了几个时期 ?
(3)、交流小结:
生殖过程:求偶(鸣叫)----抱对----排出生殖细胞---受精(水中)
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体外(水中)受精,卵生
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4)、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的区别。
比 较 早 期 蝌 蚪 成 蛙
形态结构 ? ?
呼吸器官 ? ?
生活环境 ? ?
(5)、总结归纳: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3、探讨环境条件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1)阅读课本资料,分析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2)组内讨论,集体交流小结:环境变迁破坏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能力。
(3)拓展延伸: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家乡的两栖动物
四、当堂检测
1、青蛙的生殖特点是( )
A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B 雌雄同体,体外受精
C 体外受精,幼体体内发育 D 体外受精,幼体水中发育
2、青蛙的发育是( )
A两栖发育 B 变态发育 C 不完全变态发育
3、两栖动物的特点是( )
A 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 B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C 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的动物
D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即能生活在陆地,也能生活在水中
4、青蛙幼体的呼吸器官是( )
A 鳃 B 肺 C 气管 D 表皮
5.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经历了( )
A.卵——胚胎——幼蛙——成蛙
B.卵——胚胎——蝌蚪——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6、小明在调查某地动物资源中发现,该地的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那么当地的环境可能是怎样的?( )
A 温暖多雨 B 常年寒冷
C 炎热干旱 D 工业化城市
谜语已经融进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中,我们的家乡拥有世界上唯一的谜语之村,今天上课前我们也来猜个谜语。这节课就让我们以青蛙为例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前两个问题都没有难住大家,我相信大家自学的能力也不差,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2-15页,完成填空。
青蛙作为两栖动物的代表,大家比较熟悉,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他们。
那么青蛙是怎样繁殖后代呢?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录像。
讨论鸣叫、抱对的意义。恩,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正确,相信课下一定是对青蛙的有关知识了解的很多。
下面我们通过早期蝌蚪与成蛙的外部形态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它们的不同。先请大家做好准 备,我们进行抢答。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早期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和水中,那么青蛙属于哪一类动物呢?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到陆生的一个过渡类群,由于是体外受精,水中发育,没有母体的保护,所以虽然它产的卵多,但成活率较低。
从上面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那么水环境一旦破坏,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现在我们以青蛙为例来谈两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策略
谜语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反馈检测。
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用谜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图片展示常见两栖动物,通过视频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