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难点:
杠杆平衡规律的探究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钩码、平衡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画片导入。
二.新授
1.认识杠杆三要素。
多媒体出示:解释杠杆三要素
师:放在地上的一根木棍就是杠杆。对吗?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要素是什么?
生: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多媒体出示:动力臂,阻力臂
师:
师: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用到的杠杆。谁来举出一些例子?
师:以跷跷板为例谁来指出哪是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呢?
师:下面咱们就来一起研究出示杠杆尺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呢?
师: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个仪器,它叫杠杆尺。哪是支点?咱们规定左边为阻力点,右边为动力点。
简单介绍使用方法。
1.首先调整杠杆尺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先在左边任意位置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
3.思考在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就能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4.至少要做不同的三次实验,注意做好记录。
小组探究,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
师: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师:引导学生得出杠杆原理:阻力X 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3.课堂检测
谁来说一说杠杆尺的右端应该挂上几个钩码,就能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4.探究让杠杆平衡的奇特方法
师:包拯为什么能用很小的力就能移动大石头了吗?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师:通过我们的探究明白了杠杆平衡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看谁的方法奇特。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联系生活,拓展结束
多媒体出示。
师:有一个小和尚担水挑了一只小木桶和一只大木桶,想一想他的肩膀应该在什么位置?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阻力X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的设计意图:
环节一、动画片引入。学生看到视频中的人物用杠杆能轻而易举的将巨大的石块挪动,感动很惊奇,不由得产生了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的兴趣。因而动画引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提出本节课探究的目标——杠杆的作用。
环节二、复习杠杆三要素。引出本节课用到的探究仪器——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操作方法。
环节三、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分组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分析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阻力X阻力臂=动力X动力臂
环节四、探究杠杆平衡的特殊方法。通过小组活动在学生心里更深刻的理解的杠杆平衡的原理。
本节课成功的地方有,每个小组通过探究都能够顺利并快速地得出了杠杆平衡的原理,尤其是在探究特殊方法的时候,学生能举一反三得出很多种杠杆平衡的方法,达到了较高的教学目标。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本节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实验目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还要制定的更加详细些,让学生在实验前读一读,确保学生在实验前明白实验的目的,操作方法等。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总之,本课有成功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本人反思的还不够全面,恳请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