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会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
2.通过观察、研讨、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反馈调研结果,确定研究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课前一天做了一个调研【出示调研题目】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解答的。
1.读懂他人的想法
提问:你能读懂他的想法吗?他的想法还可以怎么理解?
(1)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按1:2缩小。
(2)长方形的面积按2:1放大。
(3)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按2:1放大。
2.提出问题或困惑
提问:面对着同学们画出的这么多种不同的作品,你有什么困惑吗?或者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1)2:1是把图形放大还是缩小?
(2)放大或缩小是按面积?还是按边长?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确定方法,自主探究
1.确定研究顺序、方法
(1)提问:刚才同学们已经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先研究哪个问题呢?
预设:先研究放大还是缩小?
追问:到底是放大?还是缩小?我们如何确定?
你可以借助之前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吗?
预设: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提问:那我们如何来研究是按面积放大?还是按边长放大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预设:借助生活经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都是距离说明是长度单位,所以不应该是面积。
(3)生活中有哪些放大的例子?他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照片的放大和缩小,大小变化,形状不变
2.借助照片放大的情境,研究图形如何放大
(1)创设情境:照相馆要为一个小朋友放大照片
这里有A、B、C三张照片,一张需要放大放到客厅里,选哪张合适?
预设:放大选A。
(2)研讨:为什么不选B和C
监控:只扩大长或只扩大宽是不可以的。C还是把面积放大了。
(3)提升认识:
图形放大和缩小是按长和宽放大。而且大小变化,形状不变。
(4)提问:A图是原图的放大,那你知道它是按照():()比放大的?面积按()︰()放大吗?把你的思考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5)小组交流
三、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1.提升与拓展。
(1)教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洗过照片吗?听说过“寸”这个词吗?
(2)知识介绍:
(3)提出问题:在放大图片的过程中,照片的对角线是不是也放大为原来的2倍呢?
(4)自主研究:借助照片,自己研究,对角线是不是也是原来的2倍。
(5)暴露资源,组织研讨
(6)提升认识:对角线也应该按照2:1进行放大。
2.提问:回到课始,这个作品如果成立的话,已知条件需要怎样修改?
3.质疑与拓展
老师这里也有一副把对角线按2:1放大后的图形,总觉得别扭,你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吗?
(留作课下思考)
四、总结全课,积累活动经验
在探究的过程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