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第一章合理饮食平衡营养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二、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理论基础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成麦芽糖。唾液的消化作用采用探究式教学,牙齿咀嚼对馒头的消化作用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总结出口腔是消化的起始器官。因此,本节课是基础,和下节内容一起共同完成食物消化知识的学习。
学情分析
消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平时接触多,学生兴趣浓厚。但是,七年级的孩子生理知识不够,也没有化学基础,无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身边事(咀嚼馒头)入手,易于学生进入状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阐述消化概念及形式;模拟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难点
设计实验模拟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通过课前预习及课上讨论,设计完善探究唾液、牙齿和舌的作用的实验报告。在实验室完成探究唾液、牙齿和舌的作用的实验,总结三者的作用,了解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作业
引入
创设情境
设计实验
完成实验
走进生活
让学生回到家体会大口快吃馒头和细嚼慢咽吃馒头的区别,并思考原因。
设计实验报告单,分小组(1-2组牙齿;3-4舌;5-8唾液)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让学生查找龋齿形成的原因及如何预防龋齿的资料。
假期中大家都吃了各种各样的美食,食物消化后为我们每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那大家知道,食物的消化是从什么部位开始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过程。
课前给大家布置了大口快吃馒头和细嚼慢咽馒头的区别。找同学说一下不同的感受。
馒头的主要成分为淀粉,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那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口腔中哪些结构参与了这种变化?
这三种结构在消化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牙齿、唾液、舌的作用。
参考课本P10《探究竟.探究》和小辞典,P11《探究竟.实验》,设计探究实验。出示设计实验的要求以及展示实验方案的要求。展示实验方案。
教师让学生之间评价方案的合理性,予以纠错和补充,教师评价小组设计方案:
设计过程完整,设计严谨,体现了实验的对照性和单一变量原则。
教师汇总学生实验设计方案:
再次明确小组分工,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5min中静置的时间里预测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牙齿在口腔消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青少年不注意保持口腔的卫生,形式了龋齿。那龋齿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龋齿呢?
1、回到家体会大口快吃馒头和细嚼慢咽吃馒头的区别,并思考原因。
2、预习《食物在口腔汇中的消化》一节,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报告。
3、查找龋齿形成的原因及如何预防龋齿。
回答:口腔
细嚼慢咽越来越甜。
牙齿、舌、唾液
学生结合课前方案,小组讨论,确定本组最佳方案,完善实验报告。
小组代表携带完善好的实验报告,结合投影描述方案。做到声音洪亮,仪态大方。
完成实验。
加唾液不变蓝
加清水的变蓝
馒头块部分变蓝
不搅拌的部分变蓝
同学依据课前查阅资料交流。
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亲身体会,兴趣浓厚。
布置前置作业,先让每个孩子积极思考,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前置作业)入手,激发兴趣。
课上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身,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锻炼学生的设计实验严谨的科学思维及态度。
积极动手,亲自完成实验,在实验现象中找结论,从而更加明白口腔中消化的过程。
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课堂小结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经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化学消化)
牙齿咀嚼作用:将食物由大变小。(物理消化)
舌的搅拌作用:使反应更加充分。(物理消化)
在生活和学习节奏都很快的今天,吃饭时的“细嚼慢咽”似乎成为了一种奢侈。俗话说“囫囵吞枣,食而不化”,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自己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在饮食上,请慢下来吧!
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阿华吃饭时,发现米饭在口腔里咀嚼片刻后感觉有甜味,这是因为 ( )
A.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 B.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
C.蛋白质被初步分解 D.脂肪被初步分解
2.小红在探究“馒头在口腔内消化”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A
B
C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馒头块
试管中的加入物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⑴ 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B号试管中应加入__________,与A号试管形成__________。
⑵ 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____,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变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探究唾液、牙齿和舌的作用。其中设计探究实验是重点也是难点,只有心里清楚了实验的原理才能进行实验操作。
前置作业很重要,孩子在课前先自行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一来先行自己思考,再者节省了课上的时间。由于探究消化结构有多种,所以在课前进行了分工。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踊跃,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确定组内的最佳方案,。小组方案不完善的方面其它同学予以纠错和补充。这个过程也正是孩子突破设计瓶颈、化茧成蝶的过程。孩子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完善实验设计。所以,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4、注意课堂时间的分配。学生在展示实验方案的时候一般会把预期的实验现象表达出来,所以在5min中的静置时间中,可以总结提升消化的过程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