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3.了解排泄的途径以及排泄的意义。
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血浆、原尿、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解读各种数据,提升分析资料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人体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尿液的形成过程;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比较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年级上期的生物知识学习,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但要独立的分析资料并解决问题还有一定难度,需要相互讨论或老师提示才能完成。可以根据其发展特点,采用动火、视频、图片等形式把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呈现出来。
【二】授课过程
活动1回顾肾脏和肾单位
展示图片,学生识图指认各个结构,教师总结:学生对肾脏结构和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奠定了基础,那么尿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呢?
活动2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的过程。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明确排泄的概念和意义。
4.知道除排尿外的其他排泄途径。
活动3学习探究:尿液的形成
思考讨论:
结合课本“肾单位的模式图”,对比分析表1,2,3的数据,小组讨论并解答课本中的问题
交流小结:
根据学生的分析和回答, 教师动画展示这两个过程,请同学根据动画展示,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1、 播放动画,讲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教师据图引导分析血浆和原尿中成分的变化
?得出小结: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对血液进行了滤过作用,其中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被完全保留在血液中,其他所有物质均有一部分渗入到肾小囊中,形成了原尿.
2、教师质疑原尿的尿量,为下一个环节“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做铺垫。
问题:原尿的尿量—150L,约300瓶矿泉水,而人每天的排尿量只有1.5L,约3瓶矿泉水,其余的200多瓶液体哪儿去了?
3、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过渡:尿液的形成还需要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①播放动画,讲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液最终在肾脏哪个部位形成?
得出结论:原尿在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对原尿中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进行了重吸收,将这些物质重新送回包绕在肾小管表面的毛细血管中,这些物质随着血液循环在全身的流动,最终被人体充分利用。原尿中的其余物质沿着肾小管流入肾盂,最终形成了尿液。
活动4学习探究:尿液的排出
尿液形成以后,怎样排出体外呢?
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泌尿系统的组成
学生阅读课本第62页进行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点的能力。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式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②推测泌尿系统各器官的作用,通过此环节提高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活动5学习探究:排尿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第62页,小组探究排尿的意义,提高学生对排尿行为的重视。
活动6学习探究:排泄
什么是排泄?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教师出示几种现象如:吐痰、排便、分泌唾液等,学生热烈讨论并解释为何不属于排泄
师生总结排泄的途径
活动7学习探究: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在学生清楚了解了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之后,尝试解释肾脏和尿毒症之间的关系;引入“捐肾救母——田世国”的故事,培养学生关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同时关注人体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1.出现病变及时就医(眼睑、下肢浮肿、尿痛、尿频、尿急)
2.每天喝适量的开水
3.有尿意及时排出(长时间憋尿会导致尿中更多的毒素吸收,不利于人体健康,容易引起膀胱炎、尿路感染,会间接影响到肾)
活动8 课堂小测(我来诊断)
1、某人尿液中检出葡萄糖,原因是________ 发生病变
2、某人尿蛋白,主要原因是________发生病变
3、某人尿液红色(血尿),主要_______发生病变
4、某人尿量比常人多4倍,主要原因是______发生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