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活动记录单
第( )组
带电物体相接近 观察到的现象 电荷之间的作用
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 干燥的头发
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 干燥的头发
与皮毛摩擦过的气球 与皮毛摩擦过的气球
(共22张PPT)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
一、聚焦
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请你找找身边的静电现象
实验材料:塑料梳子、碎纸片、泡沫球
你是怎么做的?
你怎么知道它带上静电了?
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静电现象?
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静电现象?
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非生物。
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静电的形成
二、探索:认识电荷
物体中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物体就不显示带电了。
—
+
物体带有不同的电荷,那电荷与电荷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呢?
二、探索: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毛皮摩擦充气气球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活动二:用毛皮摩擦两个相互靠近的气球接触部位,观察现象。
请完成以下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三、研讨:让电荷流动起来
我想让小灯泡正常工作,我需要什么?
要让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动力,二是电路。
电池:为电荷的流动提供动力。
电路:为电荷的流动提供通路。
三、研讨:让电荷流动起来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等电器元件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四、拓展:静电乐趣多
静电乐趣多
四、拓展:静电危害大
四、拓展:静电危害大
四、拓展:静电危害大
四、拓展:静电危害大
平时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消除静电呢?
课后小结
身边的静电现象
1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让电荷流动起来
3
静电危害
4
重点回顾
物体中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课后习题
1.下列天气中,最容易出现静电现象的是( )。
A.潮湿而温暖的天气
B.潮湿而寒冷的天气
C.干燥而寒冷的天气
C
课后习题
2.通常人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这是因为( )。
A.物体中没有电荷
B.物体中的电荷时刻在转移
C.物体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
C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静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教材从这一现象出发,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解释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初步了解了形成电流的条件。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通过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可以吸引碎纸片的现象引出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过的静电现象,从而对静电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部分:认识不同的电荷。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带电这一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并引入电荷概念。然后将两个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推导出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三部分:让电荷流动起来。引入电流的概念和形成电流的条件,为后续通路、断路、短路等概念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不难的。但因为电荷看不见摸不着,要解释产生静电的原因确实有不小的难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将电荷“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产生静电的本质原因。然而,物体在经过摩擦以后带的是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难上加难。学生在前期已学习过不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有一定的了解,这一规律运用到正负电荷之间,具有正向迁移的作用。我们再结合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配以形象生动的图文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生活中有许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初步运用逻辑推理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电荷中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利用电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静电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在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时,能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危害及消除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通过摩擦判断物体的带电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塑料梳子、气球、彩色纸片、泡沫球、毛皮。
小组:塑料梳子、气球、彩色纸片、泡沫球、毛皮。
【教学过程】
聚焦:发现静电,体验静电(预设15分钟)
[小组材料准备:塑料梳子、泡沫球、彩色纸片]
1.谈话:最近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老师在晚上脱毛衣的时候总是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甚至还能看到电火花,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整个冬天,一直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提问: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预设:静电现象)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课题)
3.提问:你能用塑料梳子、彩色纸片、小泡沫球来制造静电现象吗?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并回答以下问题:你是怎么做的?(预设:通过物体之
间的摩擦)你怎么知道它带上静电了?(预设:它能吸引其他的物体了)
教师补充:原来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带静电的物体可
以吸引一些细小的物体。
4.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静电现象呢?
教师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补充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小结: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
二、探索:认识电荷,发现规律(预设15分钟)
[小组材料准备:塑料梳子、气球、毛皮]
1.认识电荷
提问: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那老师就有点害怕了,这么多物体都带电,那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是很容易触电吗?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2.多媒体播放《静电的产生》视频。
教师补充:物体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上的电荷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物体表面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
3.探索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谈话:既然这时物体带有不同的电荷,那电荷与电荷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呢?我们的梳子梳过头发以后,梳子和头发又会带上什么电荷呢?如果它们相互靠近,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完成第一个实验,教师指导如何填写实验记录单。
(2)谈话:接下来请你们完成下面两个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活动一:用毛皮摩擦充气气球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活动二:用毛皮摩擦两个气球,将它们的摩擦面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汇报活动记录,你能根据两个活动现象寻找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吗?
3.全班讨论后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研讨:电荷流动,形成电流(预设5分钟)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静电可以通过摩擦得到。那老师手里这个小灯泡就有办法亮起来了,我摩擦一下它就会亮了(演示用手摩擦灯泡)。(预设:不会亮)
追问:静电也是电,它为什么不能点亮小灯泡,为什么不能用在平时的生活中呢?
小结:要使用电器能够正常工作,就需要有电流流过。但是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是不能持续流动的,怎么保证电荷持续流动起来呢?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动力和电路。
提问:什么可以为电荷提供动力?电荷又在什么地方流通呢?(预设:电池提供动力,电荷在电路中流通。)
教师总结:像这个手电筒,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里面就有一个可以让电荷流通起来的通路,我们把这个通路称为电路。有了电池和电路,我们就可以使电荷流动起来了,小灯泡也就可以发光了。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四、拓展:静电乐趣多,静电危害大(预设5分钟)
播放静电魔法视频及静电危害的资料,提问:想消除静电,你可以怎么做?
请学生回家查找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活动记录单
带电物体相接近 观察到的现象 电荷之间的作用
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 干燥的头发
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 干燥的头发
与皮毛摩擦过的气球 与皮毛摩擦过的气球
【作业设计】
1.下列天气中,最容易出现静电现象的是( )。
A.潮湿而温暖的天气
B.潮湿而寒冷的天气
C.干燥而寒冷的天气
2.通常人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这是因为( )。
A.物体中没有电荷
B.物体中的电荷时刻在转移
C.物体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不难的。但因为电荷看不见摸不着,要解释产生静电的原因确实有不小的难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将电荷“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产生静电的本质原因。
所以授课过程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
体验静电现象。通过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可以吸引碎纸片的现象引出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过的静电现象,从而对静电有了初步的了解。
认识不同的电荷。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带电这一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并引入电荷概念。然后将两个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推导出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让电荷流动起来。引入电流的概念和形成电流的条件,为后续通路、断路、短路等概念的教学奠定基础。
物体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 负电荷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