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习题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巅峰( ) 澎湃( ) 屏障( ) 气魄( ) 滋长( ) 九曲连环( )
浩荡( )? 浊流( )???哺育( )??扮演( ) 屏障( ) 一泻千里( )
2.找出并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起我们民族的屏嶂。( )改为( )
啊!黄河!/你一泄万丈,浩浩荡荡……( )改为( )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原。( )改为( )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B.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D.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写水平大幅提高。
B.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C.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D. 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收到最新的信息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 习近平主席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C.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还重点考虑了诗词文化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D. 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我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6.对诗《黄河颂》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2节“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B.诗中“啊!黄河!”反复出现,起到了分层的作用。
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
D.诗歌写得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语言综合运用。
某班级开展了“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个本次活动的开场白。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在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3).请补全空缺部分,使之构成排比。???浩浩长江,巍巍长城,山川形胜,风俗人文……中华之美,异彩纷呈:中华之美,美在武术,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美在音乐,鼓瑟笙箫,演奏美妙旋律;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
本诗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江?
2.结合《黄河颂》,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2)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成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 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 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竞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如杲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 烟机的声音竞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来源:学科网]
?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被放逐的皇后”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意思,谈谈你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选文第⑨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揣摩选文第⑩段面线句子的意蕴。
读了全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
三.写作表达。
请你用托物寄情的写法或者象征的手法,写一片作文,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积累运用
1.diān péng pài zhàng pò zīzhǎng qū dàng zhuó bǔ bàn zhàng
2.(1)嶂改为障
(2)泄改为泻
(3)原改为源
3.B(解析:B项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4.【答案】B
5.【答案】D
6.D(解析:应为“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
7.(1)示例: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
(3)示例:美在文学,诗词曲赋,抒写灿烂文化;美在汉字,点横撇捺,记载悠久文明;美在建筑,亭台轩榭,尽显精巧布局。
二.阅读理解
(一)1.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热情讴歌了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1)“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2)“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3.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中华儿女将发扬长江的伟大精神建设祖国,迈向新时代。
4.(提示:可从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方面入手。)
两首歌词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
被放逐的皇后指步入晚年的母亲在遭到老伴去世的巨大打击后,变得不乐观,不振作,内心充满挣扎与无奈,仿佛一位被放逐的皇后。
“霉味冶本指东西在潮湿环境放久了而产生的霉菌的味道,这里指母亲因父亲去世情绪低落,内心孤独而眼神茫然,毫无生机。
插叙。 (1 分) 回忆了父亲在世时与母亲相处的温馨场面,与母亲的现状形成对比,为下 文“我冶理解母亲的孤寂,母女和谐相处作铺垫。
“我放弃了对母亲所有的要求,考虑了她的处境和感受,理解就产生了。(1 分)作者希望自己的理解能让衰老的母亲找到幸福的感觉,从此不再孤独。
5. 结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三.作文表达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黄河颂》教学设计
课题
《黄河颂》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下
学习
目标
1.识记字音字形、重点词义,把握诗歌内容。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味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3.了解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
意志。
重点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味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3.了解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
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
意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
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板书课题)欣赏图片,谈谈你的感受?
讲授新课
一.预习检测
(要求:教师课前出示预习任务,课上展示成果)1.读准字音
磅礴(páng )( bó )
澎湃( péng )( pài )
气魄( pò )
高山之(diān)
狂澜( lán ) 哺育(bǔ )
浊流( zhuó ) 屏障( zhàng )
2.重点词义
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
九曲连环: 曲折,回环,多弯道。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
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现代作家、评论家。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
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
《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
“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4.《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当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
5.朗读诗歌
朗读指导:
1.朗诵词与歌词要注意停顿。
2.“……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分句注意重读,如“掀”“奔” “劈”等。
3.“啊”读时应深沉,声音稍微延长。“黄河” 读的高昂,表明在歌颂。
4.“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望黄河”这个层次中,诗人望黄河
的视角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远镜头——近镜头——俯瞰——纵向——横向
作用:
远近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
4.“望”的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实 → 想象
近处 → 远处俯瞰
(特写) (总写)
纵向 → 横向
5.“颂”前对黃河的描绘有什么作用?
为“颂”蓄势
6.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的?相关语句是什么?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文章的歌词部分,从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总结。
作者是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民族)等方面赞颂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魄。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三.合作探究
(要求:先自主解决,之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1.歌词反复出现 “啊!黄河!”出现了几次?有何作用?
(1)出现三次,反复出现,把歌词分为三个层次,使得歌词主体部分层次明,结构清晰: 即“颂黄河”部分可清楚地划分为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三个层次。由实到虚,逐步深入。
(2)有利于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对黄河的礼赞之情。简而言之:加强了抒情语气,又体现了诗歌的内容层次。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
比喻为“民族的屏障”,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支柱。
3.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将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的千万条“铁的臂膀”。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广阔的领域,为紧接着赞颂黄河哺育民族精神铺垫。
(2)联系全诗来看,如此比喻,形象地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锐不可当的气魄,可以更好地激发民族精神和民族信念。
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明确: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1.品析句子 :
请用“我喜欢本诗中的 ____________ 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表达了)(表现)__________ ”的句式说一段话,谈谈你对本文某一诗句的理解。
我欣赏这首诗优美的旋律,因为它沽沽而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理流出音符,流出诗情,真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
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他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修辞的运用,把黄河比喻中华民族的摇篮,
是黄河哺育滋养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把黄河比喻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无数的支流。
2.当你听到这气势磅礴的音乐,看着催人振作的歌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请谈谈你心中所想吧!
明确:答案示例1.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答案示例2.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五.写作鉴赏
1.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融合,赋予自然之物以情感,表现出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这种融入审美体验的技法有极强的感染作用,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崇高的美的体验。写实深刻,想像雄奇。
2.《黄河颂》生动地刻画了黄河形象,勾勒出歌词的画面之美;雄浑豪迈的风格,雄奇瑰丽的想像,气势磅礴,充满激情,,雄健铿锵的语言,充满激情,
节奏鲜明,音律和谐。
六.课堂练习
下列各句中,用括号括起来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名族从未低头,冰冻雪灾更不怕,应为我们有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十三亿人民
B.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聚成爱的海洋
C.“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无疑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了一座巍峨的(海市蜃楼。)
D.大家认为张湛同学提出的“争做奥运文明小卫士”的倡议很有意义,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
答案:C
拓展提高
(一).积累“黄河 ” 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二).2.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
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快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次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属于这风格 。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属于委婉的诗。
布置作业
1.摘抄《黄河颂》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进行赏析。
2.背诵全文。
课堂小结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的英雄气魄,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 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
绘黄河
颂黄河
抒壮志:歌颂民族,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课件36张PPT。《黄河颂》部编版 七年级下新知导入“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
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
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
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期间,
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
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
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板书课题)欣赏图片,谈谈你的感受?黄河的基本走向 黄河颂
光未然新知讲解黄水黄土奇观新知讲解九曲黄河谈谈你的感受?新知讲解1.识记字音字形、重点词义,把握诗歌内容。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味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3.了解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
意志。学习目标磅礴( )( )
澎湃( )( )
气魄( ) 高山之巅( )
狂澜( ) 哺育( )
浊流( ) 屏障( )páng bó péng pàipò diānlán b?zhuó zhàng一.预习检测
(要求:教师课前出示预习任务,课上展示成果)新知讲解你掌握好了吗一.预习检测
(要求:教师课前出示预习任务,课上展示成果)新知讲解你掌握好了吗2.重点词义
砥柱中流:
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
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
九曲连环:
曲折,回环,多弯道。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新知讲解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
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现代作家、评论家。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文谈》等。作者简介新知讲解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
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
《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
《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由于他
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
“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当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
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
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
《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新知讲解6配乐诵读我也能读新知讲解朗读指导:
1.朗诵词与歌词要注意停顿。
2.“……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分句注意重读,如“掀”“奔” “劈”等。
3.“啊”读时应深沉,声音稍微延长。“黄河” 读的高昂,表明在歌颂。
4.“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自由朗读新知讲解新知讲解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
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1.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
民族精神,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新知讲解3.“望黄河”这个层次中,诗人望黄河
的视角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远镜头——近镜头——俯瞰——
纵向——横向
作用:
远近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雄浑
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黄河源头写实 想象
近处 远处俯瞰
纵向 横向
4.“望”的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特写)(总写)5.“颂”前对黃河的描绘有什么作用?为“颂”蓄势新知讲解整体感知自主探究新知讲解6.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的?相关语句是什么?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文章的歌词部分,从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总结。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历史贡献) 实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
(地理优势)
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 虚
作者是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地理特征(九曲连环、
绵延万里)、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屏障、
激励着中华民族)等方面赞颂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魄。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新知讲解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
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
卫黄河,保卫祖国。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要求:先自主解决,之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展示成果)1.歌词反复出现 “啊!黄河!”出现了几次?有何作用?
(1)出现三次,反复出现,把歌词分为三个层次,使得歌词主体部分层次明,
结构清晰: 即“颂黄河”部分可清楚地划分为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三个层次。由实到
虚,逐步深入。
(2)有利于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对黄河的礼赞之情。简而言之:加强
了抒情语气,又体现了诗歌的内容层次。
新知讲解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
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
比喻为“民族的屏障”,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
强精神,更足以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支柱。
3.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
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 合作探究
(要求:先自主解决,之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新知讲解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将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是
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的千万条“铁的臂膀”。
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广阔的领域,为紧接着赞颂黄河哺育民族精神铺垫。
(2)联系全诗来看,如此比喻,形象地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锐不可当的
气魄,可以更好地激发民族精神和民族信念。
合作探究
(要求:先自主解决,之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新知讲解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
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明确: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
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合作探究
(要求:先自主解决,之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新知讲解请用“我喜欢本诗中的 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表达了)(表现)
”的句式说一段话,谈谈你对本文某一诗句的理解。
我欣赏这首诗优美的旋律,因为它沽沽而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
从心理流出音符,流出诗情,真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
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他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
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品析句子 :新知讲解请用“我喜欢本诗中的 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表达了)(表现)
”的句式说一段话,谈谈你对本文某一诗句的理解。
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修辞的运用,把黄河比喻中华民族的摇篮,
是黄河哺育滋养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
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
城防;把黄河比喻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无数的支流。
品析句子 :新知讲解启发教育当你听到这气势磅礴的音乐,看着催人振作的歌词时,你想到了什么?
请谈谈你心中所想吧!
明确:答案示例1.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
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答案示例2.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
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
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新知讲解写作鉴赏1.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融合,赋予自然之物以情感,表现出
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这种融入审美体验的技法有极强的感染作用,能使人
的心灵得到崇高的美的体验。写实深刻,想像雄奇。
2.《黄河颂》生动地刻画了黄河形象,勾勒出歌词的画面之美;雄浑豪迈的
风格,雄奇瑰丽的想像,气势磅礴,充满激情,,雄健铿锵的语言,充满激情,
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课堂练习下列各句中,用括号括起来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名族从未低头,冰冻雪灾更不怕,应为我们有不屈不挠、(众志成城)
的十三亿人民
B.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
爱心,乘以13亿,就会聚成爱的海洋
C.“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无疑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了一座巍峨的
(海市蜃楼。)
D.大家认为张湛同学提出的“争做奥运文明小卫士”的倡议很有意义,都
(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
答案:C拓展提高1.积累“黄河 ” 诗句。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拓展提高2.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
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快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
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次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热
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属于这风格 。
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属于委婉的诗。
课堂总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的英雄气魄,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 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直奔东南颂黄河抒壮志望颂绘黄河惊涛澎湃浊流婉转力劈中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发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观念主体结构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摘抄《黄河颂》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进行赏析。
2.背诵全文。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