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4《孙权劝学》课件(50张ppt)+教学设计+过关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4《孙权劝学》课件(50张ppt)+教学设计+过关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10:50:07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文言词汇的理解和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自以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什么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吧。
二、检查预习。
1、《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资,帮助。治,治理。通,贯通。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谥号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2、了解主要人物: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其最大功绩就是50多年里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曹操与孙权对阵,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苏轼: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孙权的大将。字子明,少年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用白衣渡江之计暗袭并取下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孙权的谋士。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
第三步:大声朗读。 第四步:读出感情。(分角色) 第五步:背诵全文。
1、一读:(自由读)
读准字音(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
2、听读。
听准节奏停顿。
指导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①主谓之间可停顿。如:蒙/乃始就学。
②谓宾之间可停顿。如:隔/篁竹,闻/水声。
③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可停顿。如:奉命/于危难之间。
④句首的语气词、连词、关联词、总结性词后面可停顿。
如:夫/大国,难测也; 故/逐之。
3、齐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三读:读懂文意
自主翻译指导:
1)扣住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 书名等可照录。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2)结合文下注释。
3)注重直接翻译。
蒙辞以军中多务(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留)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替)
孰若孤?(替)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补)。
四、文意疏通。
1、重点词语。
⑴初:当初。 ⑵谓:对……说。 ⑶今:现在。 ⑷掌 事:掌管大事。
⑸以:用。 ⑹务:事务。 ⑺岂:难道。 ⑻欲:想。 ⑼为:成为。
⑽邪:通“耶”,语气词,吗。 ⑾但:只。 ⑿当:应当。 ⒀往事:历史。
⒁耳:罢了。 ⒂言:说。 ⒃孰 若:与……相比怎样。 ⒄以为:认为。
⒅乃:于是。 ⒆始:开始。 ⒇及:到了……的时候。 ﹙21﹚与:和。
﹙22﹚论:讨论。﹙23﹚议:议事。 ﹙24﹚大:非常。 ﹙25﹚惊:惊奇
﹙26﹚今者:现在 ﹙27﹚非复:不再是。 ﹙28﹚即:就。 ﹙29﹚更:重新。
﹙30﹚何见事:为什么。 ﹙31﹚之:主谓间,助词。 ﹙32﹚晚:迟。
﹙33﹚遂 :于是。 ﹙34﹚拜:拜见。 ﹙35﹚而:表顺接。
2、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3、四读:读出语气(情味),初步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不悦、责备。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2)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称赞
(3)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4、分角色朗读。
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模仿表演: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老师作点评。
5、本课出现的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五、文言知识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1、词语积累。
⑴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推托 (3)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认清事物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⑵虚词:(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2、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当权掌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要你成为一个研究经典的学官吗?
3、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③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④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⑤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⑥过: 古义:访问,造访。 今义:经过。
4、一词多义:
见往事耳 了解
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识,认清
风吹草低见牛羊 通“现”出现
自以为大有所益 很
大 大惊曰 十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年长
蒙乃始就学。于是 (就)
乃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当涂掌事。 掌管
当 但当涉猎。 应当,应该。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用。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 动词,认为。
5、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为“见何事”,宾语前置)
⑵省略句:
肃遂拜﹙于﹚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六、作业布置:
1、完成《绩优学案》第一课时作业。
2、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解释并用“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上节课,宋兴同学朗读的《黄河颂》非常好,真叫人刮目相待。
2.故事复述,归纳中心。
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得到了鲁肃的赞赏。
3、找一找。
《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二、品析探究。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用言语戏弄)的趣味蕴含其中。
5、思路梳理:
力陈必要: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 提出目标:涉猎见往事
现身说法:多务孰若孤
先:辞-军中多务
吕蒙就学 后:就-学有小成
鲁肃赞学 今日才略,非吴下阿蒙
三、总结人物形象:
孙权:关爱部下,善于劝导(循循善诱),爱好学习。
吕蒙:能听取别人意见,勤奋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爱才敬才,幽默风趣,欣赏朋友的进步。
四、体验反思(复述故事谈启示):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①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④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要坚持读书。
⑤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⑥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人和事。
⑦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教育。
⑧劝导别人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
⑨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⑩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①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②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③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④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 · 芬奇 ⑤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⑥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⑦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学诚 ⑧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波罗果夫
⑨阅读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⑩书到用时方恨少。
陶渊明的劝学对联: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苏东坡门楹: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蒲松龄书斋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俗语:
①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②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③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④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⑥人不劳动没出息,人不学习没长进。
⑦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六、写作技巧学习。
1.详写“劝学”、“议论”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2.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3.文章以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
写作亮点: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本文篇幅短小,只用了四句话(孙权两句话,鲁肃和吕蒙各一句),就让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并可以揣摩出他们的神态和心理。如孙权,作为国君,在对部下、爱将的劝说中,既有硬性要求,又不乏温和、现身说法的启发性态度。吕蒙开始用军务繁重来推脱,后来在孙权的要求、指点和鼓励下,“乃始就学”,体现了他的转变,在大有长进之后,他说的“士别三日”一段话颇有见地,充满自信。鲁肃是个忠厚长兄,看到吕蒙“论议”上的长足进展很是高兴,“大惊曰”,他惊异的神情和后面的话表现了他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这篇短文还给人以很多的启示,可谓言简意丰。
七、课堂练习。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 “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的期望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鲁肃对吕蒙惊人长进的吃惊和赞叹的态度。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现身说法)
3、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八、课外拓展。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1、晋平公不想学习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2、《孙权劝学》中孙权主要通过 的方式达到说服吕蒙的目的;《师旷论学》中师旷规劝晋平公则主要是通过 赢得他的认可的。
现身说法 比喻说理
3、两篇文章思想内容有一个共同点是:
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九、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他)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课件23张PPT。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文言词汇的理解和积累。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资,帮助。治,治理。通,贯通。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020/2/5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作者情况政治史学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最大功绩就是50多年里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苏轼: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孙权的大将。少年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官拜虎威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用白衣渡江之计暗袭并取下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鲁肃 字子敬,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多层次朗读朗读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第三步:大声朗读。第四步:读出感情。(分角色)第五步:背诵全文。 初,权谓吕蒙(méng)曰:“卿(qīng)今当(dāng)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读(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读准节奏(二)听读课文,
注意节奏停顿。温馨提示: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1、主谓之间可停顿。如:蒙/乃始就学
2、谓宾之间可停顿。如:隔/篁竹,闻/水声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可停顿。
如:奉命/于危难之间
4、句首的语气词、连词、关联词、总结
性词后面可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
故/逐之2020/2/5(一) 操 作 方 法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自主翻译指导:1)扣住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 书名等可照录。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2)结合文下注释3)注重直接翻译三读:读懂文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调)。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留)!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替)。卿言多务,孰若孤?(替)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补)。初,权 谓 吕蒙 曰:“ 卿 今 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 岂 欲 卿 治经 为 博士 邪!
当初对……说说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现在当权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 现在 当权推托用事务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王侯自称难道想研究儒家经典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通“耶”语气词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但 当 涉猎, 见 往事 耳。
卿言多务,孰 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只粗略地读了解历史罢了只 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说谁比得上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认为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蒙乃 始 就学。及鲁肃 过 寻阳,
与蒙 论议, 大 惊曰
“卿今 才略, 非 复 吴下阿蒙!”于是,就开始到了……时候到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十分惊奇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 惊奇地说:现在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再,又“以你 现在的才干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 相待,
大兄 何 见事 之晚乎!”
肃 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重新擦擦眼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长兄 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于是叩拜表顺承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四读:读出语气(情味),体会人物形象孙权鲁肃吕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称赞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不悦、责备。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分角色朗读两个成语: 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比喻人学识尚浅。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①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当权。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孤古义:今义:治古义:今义:但古义:今义:过古义:今义:文言知识积累王侯的自称。孤单、孤独、孤寂等。研究。治理。访问,造访。经过。转折连词,但是。只。3、一词多义见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自以为大有所益大惊曰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乃蒙乃始就学。家祭无忘告乃翁。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当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应当,应该。掌管介词,用。动词,认为。了解认识,认清通“现”出现很十分年长于是 (就)你的(代词)4、文言句式⑴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⑵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蒙辞以军中多务。(“何见事”应为“见何事”,宾语前置)﹙“拜”后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1、完成《绩优学案》第一课时作业。
2、朗读背诵全文。作业布置:课件27张PPT。孙权劝学司马光学习目标:1. 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重点、难点)
2. 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成语学习与运用:“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例句)上节课,宋兴同学朗读的《黄河颂》非常好,真叫人刮目相待。找出文中主要人物?说说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孙权吕蒙鲁肃劝学学习赞学找一找 《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品析探究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1.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4、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简要说明。吕蒙 孙权鲁肃(郑重,亲切)(风趣,幽默)(自信,自得)君臣同僚有。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是同僚关系,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风趣幽默趣味在其中。思路孙权劝学力陈必要: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提出目标:涉猎见往事现身说法:多务孰若孤吕蒙就学先:辞-军中多务后:就-学有小成鲁肃赞学今日才略,非吴下阿蒙人物的个性分析总结:孙权劝吕蒙赞 鲁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勤奋好学。知错能改,谦虚好学,坦诚豪爽。敬才爱才,幽默风趣,欣赏朋友的进步。 孙权
吕蒙
鲁肃劝不可不学辞军中多务(现身说法)乃始就学惊非吴下阿蒙豪当刮目相待(侧面描写)启示?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启示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要坚持读书。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人和事。①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②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③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④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 · 芬奇 ⑤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⑥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⑦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学诚 ⑧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波罗果夫
⑨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陶渊明的劝学对联: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苏东坡门楹: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俗语: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蒲松龄书斋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1.详写“劝学”、“议论”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2.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3.文章以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 写作亮点: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本文篇幅短小,只用了四句话(孙权说了两句话,鲁肃和吕蒙各说一句),就让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并可以揣摩出他们的神态和心理。如孙权,作为国君,在对部下、爱将的劝说中,既有硬性要求,又不乏温和、现身说法的启发性态度。吕蒙开始用军务繁重来推脱,后来在孙权的要求、指点和鼓励下,“乃始就学”,体现了他的转变,在大有长进之后,他说的“士别三日”一段话颇有见地,充满自信。鲁肃是个忠厚长兄,看到吕蒙“论议”上的长足进展很是高兴,“大惊曰”,他惊异的神情和后面的话表现了他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这篇短文还给人以很多的启示,可谓言简意丰。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孙权吕蒙鲁肃 循循善诱 关爱部下 勤奋好学(就学) 虚心听劝 学有所进 爱才 敬才启示:①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③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④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课堂练习: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的期望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鲁肃对吕蒙惊人长进的吃惊和赞叹的态度。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现身说法)3、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2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侧面B课外拓展:师旷劝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向点燃蜡烛怎么助词,的哪一个…更在黑暗中 晋平公问师旷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译文:1、晋平公不想学习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
2、《孙权劝学》中孙权主要通过 的方式达到说服吕蒙的目的;《师旷论学》中师旷规劝晋平公则主要是通过 赢得他的认可的。
3、两篇文章思想内容有一个共同点是: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现身说法比喻说理都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020/2/5努力读书吧!
相信你会成功! 课文过关测试(孙权劝学)
班别: 姓名: 学号:
一 基础知识(44分)
1字词积累(29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6分)
卿( qīng ) 邪( yé ) 孰( shú ) 遂(suì )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邪 )通( 耶 ),意思是( 语气词,可译为“吗”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2分)
卿今当涂掌事(卿:你 )( 当涂: 当权,当道 )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推脱 )(务: 事务 )
孤常读书我,(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常:经常 )
见往事耳(见:了解。 往事:历史 耳:罢了。语气助词。 )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 )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
卿今者才略(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
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 )
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长兄 )(见事:认清事物 )
(4)古今异义(8分)
治经为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
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 )
但当涉猎 (古义: 只,仅仅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
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到 今义:经 )
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重新 今义:更 )
2 填空。(4分)
(1)《孙权劝学》选自( 北宋 )(朝代)( 马光 )《 资治通鉴 》
编纂的一部( 编年体通史 ),其目的是“观古今之通变,明治乱之得失”。
(2)成语“吴下阿蒙”出自《孙权劝学》,其原句是:(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3)成语“刮目相待”出自《孙权劝学》,其原句是: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这一成语的意思是: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 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4分)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分)
2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
答: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答:军中多务
4 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用原文回答)
答: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 你知道哪个成语出自这个故事吗?写出来并解释。
答:刮目相待:另眼相看,即用新的眼光看待。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6 文中哪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答: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7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
8 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
吕蒙:吴国名将。知过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