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5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5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6 10:50:32

文档简介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的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理解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不同特点并知道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前后两部分中“说”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他既是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二、检查预习。
1、 了解闻一多和作者。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代表作:诗《红烛》《死水》。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中国现代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2、读准字音。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3、理解词语。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术语。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是第一步。文中比喻调查研究。
硕果:大的果实,比喻巨大的成绩。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里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辛勤钻研学问,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群蚁排衙:群蚁整齐地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先生态度十分严谨认真。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高标:凡高耸物体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标 ,本文是超群、出众的意思。
沥尽心血:﹙为了事业﹚费尽心血。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心会神凝:心思和精神完全会聚,集中起来。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三、整体感知。
范读,学生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从哪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每个方面都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主要事迹?
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
结构
第一部分(1—7)
第二部分(8—18)
内容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特征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具体表现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草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
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献身民主事业。
一、学者(1-7):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二、民主战士(8-18):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四、初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具有两重身份,这两重身份分别是什么?学者 革命家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三本书:《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主要做了什么事?
三件事:起草政治传单,最后一次讲演,参加游行示威。
4、在这两种不同的事业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
三本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三件事:说了做了,言行一致
5、课文在结构上,前后两个部分构成了艺术上的什么手法? 对比
6、请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和革命家在“说”和“做”方面的表现,热情赞扬他为了救国救民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五、合作探究。
1、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各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变化:从学者到斗士
共同点:言行一致,始终如一
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2、理解两部分“说”的含义。
(1)第一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有吹嘘、自夸的意思。
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第二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小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六、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词语。
2、完成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
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教学难点:
赏析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讨论交流后归纳明确: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
二、合作探究。
(一)读析前半部分。
1、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内容上:将闻一多先生和他人形成鲜明对比,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也是对下文闻一多事迹及其做学问精神的概括;
结构上:这两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起悬念,起统摄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2、“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5、解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第一步。
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
闻: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
6、“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7、“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细节描写 治学的刻苦。
8、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
8、“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9、“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表现闻先生什么特点?
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明闻一多研究学术极专极深。
11、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用心要专 要有实干精神 要严谨刻苦 耐的住寂寞
读书应有大目标……
12、第一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表现闻先生刻苦治学、潜心研究、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13、第一部分作者举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著作表现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二)读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再写 “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第11段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会说什么?
闻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他这时讲的应该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之类的话,是揭露反动派,鼓舞人们斗志的话。
3、联系时代背景,你知道为什么闻一多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
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言论不自由,谁反对就有被杀害的危险,所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也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要不只有明哲保身,保持缄默。
4、找出闻一多先生的肖像描写并理解其作用。
“他走到游行示威的队伍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想象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内容上总结全文,结构上照应开头。
6、第二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7、结合全文, 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名人、伟人对闻一多的评价: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写法探究及赏析。
1、夹叙夹议。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第1、2段:总领本部分
第7段:总结本部分
第8、9段:总领本部分
第19、20段:总结本部分及全文
夹叙夹议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⑴语言描写:
①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②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⑵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⑶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3、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诗兴不作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警报迭起
形式紧张 慷慨淋漓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
运用四字短语:结构整齐,节奏感强;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4、运用对偶句: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运用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拓展延伸。
1、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我觉得只说不做和说一套做一套都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2、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课外阅读。
老 马
作者: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很重的欺压,有“扬起来很很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c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三十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氛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发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d、诗人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实,平淡中见深远。
3. 下列对该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d   a、《老马》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b、《老马》实际上写的就是诗人自己。   c、《老马》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d、《老马》写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4、请从上下两节中任选彼此互补照应的两句诗,并结合这两句简要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6分)
示例一:“它横竖不说一句话”与“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互补照应。(2分)老马面对 难以承受的重压和内心痛苦,选择默默隐忍。(2分)凸显了老马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形象特点。(写出两点即可,2分)
示例二:“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与“眼里飘来一道鞭影”互补照应。(2分)老马不 仅承受着难以负荷的压力,还要忍受无情的鞭打和奴役。(2分)凸显了老马筋疲力尽(不堪重负)、命运悲惨、苦难深重的形象特点。(写出两点即可,2分)
示例三:“它把头沉重地垂下”与“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互补照应。(2分)老马不堪重负,被压得抬不起头,而“一道鞭影”催它上路,它不得不“抬起头望望前面”,负重前行。(2分)凸显了老马任人驱使(逆来顺受)、年老力衰、默默挣扎(忍辱负重)的形象特点。(写出两点即可,2分)?
人生妙语:
人生是一种追求,一种不懈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修养,高雅的情趣,宽阔的胸怀,大度的气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芳邻,以希望为哨兵,认准自己的目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课件20张PPT。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他既是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掌握积累本文的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前后两部分中“说”的含义。学习目标闻一多(1899.11.24-1946.7.15)
本名闻家骅,字友三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坚定的民主战士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代表作:诗《红烛》《死水》huá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关于作者 臧克家(1905-2004),中国现代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qiàomíwùjiàoqièlìhèjiǒngyáhánkuījiǒngpiǎodiédǒu读一读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词语积累: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术语。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是第一步。文中比喻调查研究。
硕果:大的果实,比喻巨大的成绩。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里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辛勤钻研学问,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群蚁排衙:群蚁整齐地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先生态度十分严谨认真。词语积累: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高标:凡高耸物体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标 ,本文是超群、出众的意思。
沥尽心血:﹙为了事业﹚费尽心血。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心会神凝:心思和精神完全会聚,集中起来。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课文品析读课文,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从哪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每个方面都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主要事迹?
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初读课文 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起草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
参加游行示威“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献身民主事业。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词“补校”;又向“古典新义”迈进。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者(1-7)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民主战士
(8-18)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过 渡课文结构分析1、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具有两重身份,这两重身份分别是什么?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3、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主要做了什么事?
4、在这两种不同的事业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
5、课文在结构上,前后两个部分构成了艺术上的什么手法? 6、请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和革命家在“说”和“做”方面的表现,热情赞扬他为了救国救民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闻

多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前期:后期: 变化:

共同点:
从学者到斗士言行一致
始终如一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各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第一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有吹嘘、自夸的意思。
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第二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闻一多学者写《唐诗杂论》
写《楚辞校补》
写《古典新义》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民主战士起稿传单
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说了就做
敢说敢做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小结: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作业布置:1、抄写本课词语。
2、完成课后第一题。课件36张PPT。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七子之歌闻一多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学习目标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赏析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温故知新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三本书
(学者)《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三件事
(革命家)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读析第一部分内容上:将闻一多先生和他人形成鲜明对比,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也是对下文闻一多事迹及其做学问精神的概括;
结构上:这两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起悬念,起统摄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1、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2、“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5、解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第一步。
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
闻: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6、“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7、“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治学的刻苦。细节描写8、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明闻一多研究学术极专极深。 9、“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表现闻先生什么特点?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11、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的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12、第一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表现闻先生刻苦治学、潜心研究、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13、第一部分作者举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著作表现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1、第二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不仅是再写 “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读析第二部分2、第11段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会说什么?闻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这时讲的应该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之类的话,是揭露反动派,鼓舞人们斗志的话。3、联系时代背景,你知道为什么闻一多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言论不自由,谁反对就有被杀害的危险,所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也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要不只有明哲保身,保持缄默。。4、“他走到游行示威的队伍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用想象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内容上总结全文,结构上照应开头。记叙和描写。6、第二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7、结合全文, 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名人、伟人的评价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写作手法1夹叙夹议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为
学者作为民主战士第1、2段第7段总领本部分总结本部分第8、9段 总领本部分过渡第19、20段总结本部分及全文夹叙夹议的作用 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语言描写:
①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②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写作手法2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3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读一读四字词语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诗兴不作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警报迭起
形式紧张 慷慨淋漓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运用四字短语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
精炼含蓄,耐人寻味读一读对偶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运用对偶句 读起来琅琅上口, 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我觉得只说不做和说一套做一套都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拓展延伸议一议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作者:臧克家老 马课外阅读1、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很重的欺压,有“扬起来很很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三十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氛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发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d、诗人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实,平淡中见深远。 ac3. 下列对该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老马》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b、《老马》实际上写的就是诗人自己。   c、《老马》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d、《老马》写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4、请从上下两节中任选彼此互补照应的两句诗,并结合这两句简要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6分) 示例一:“它横竖不说一句话”与“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互补照应。(2分)老马面对 难以承受的重压和内心痛苦,选择默默隐忍。(2分)凸显了老马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形象特点。(写出两点即可,2分) d示例二:“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与“眼里飘来一道鞭影”互补照应。(2分)老马不 仅承受着难以负荷的压力,还要忍受无情的鞭打和奴役。(2分)凸显了老马筋疲力尽(不堪重负)、命运悲惨、苦难深重的形象特点。(写出两点即可,2分) 示例三:“它把头沉重地垂下”与“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互补照应。(2分)老马不堪重负,被压得抬不起头,而“一道鞭影”催它上路,它不得不“抬起头望望前面”,负重前行。(2分)凸显了老马任人驱使(逆来顺受)、年老力衰、默默挣扎(忍辱负重)的形象特点。(写出两点即可,2分)? 人生妙语 人生是一种追求,一种不懈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修养,高雅的情趣,宽阔的胸怀,大度的气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芳邻,以希望为哨兵,认准自己的目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