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文言词语和文学常识;了解诗中典故和创作背景;了解律诗常识,掌握律诗诵读节奏;体会诗歌主旨;学会欣赏古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解读古诗的方法;学习通过不断吟诵理解诗歌所蕴的情感及其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情怀,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品位。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律诗常识、律诗朗读节奏、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欣赏律诗方法,吟诵理解诗歌情感。
课前预学
一.?识记文言词语。
解释并识记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岱宗( )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 )。造化( )钟( )神秀,阴( )阳( )割( )昏晓。荡( )胸生曾( )云,决( )眦( )入归鸟。会当( )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查资料,识记文学常识。
上网查找有关杜甫生平及创作的资料,并做好笔记。
三.?了解《望岳》的创作背景。
继续上网查找《望岳》写作背景的资料,做好笔记。
四.?了解律诗常识。
上网查找有关律诗常识的资料,做好笔记,并与《望岳》作对照,看看此诗是否符合律诗要求。
根据律诗的押韵要求,《望岳》押 韵,韵脚分别是 、 、 、 。
课堂研讨活动
一.?探索五律的朗读节奏。
1.?自由朗读下面三首五律,边读边想想五律每句诗的停顿规律,试着用“/”画出朗读节奏。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根据上述探索到的规律,先用“/”给《望岳》划分节奏,再加以朗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自由吟诵,理解诗意和诗人情感。
根据朗读节奏和课前了解的写作背景,边自由高声吟诵,边理解诗意和诗人情感,完成下面填空。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诗人的观察角度是由 而 ,时间是自 至 ,并由前面的望岳到最后遥想将来的 岳。
2.?首联写 望之见。“ ”是泰山的别名,因其居五岳之首,所以紧接一“ ”字来称呼泰山,同时配以疑问起句(这本来也是写景诗中所罕见),自然就流露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 、揣摹和 之情。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山北为齐,山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再用“未了”(绵绵不尽)加以描述,那泰山掩映范围之 便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以此烘托出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雄姿。
3.?颔联写 观之景。根据律诗要求,此联必须对仗: 对“阴阳”(名词对名词),“钟”对 (动词对动词), 对“昏晓”(形容词对形容词),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此联先用一个“ ”字,虚写大自然的情意绵绵,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采用实写,再次突出泰山的高大巍峨。山南向日谓之 ,山北背日谓之 。向阳者先得阳光故易晓,背日者阳光不到,在晓犹昏。一个普通的“ ”字,用在这里却极其奇险,把泰山比作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它硬生生地切断了照临下土的阳光,以此凸显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显示了诗人那种“ ”的锤炼语言的风格。
4.?颈联写 瞻之景。也必须对仗:“荡胸”对 ,“生”对 , 对“归鸟”,对仗极为工整。泰山极高,白天也能望见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蒸腾旋绕,故心胸也为之荡漾。泰山又极幽深,一个“ ”字写只能看到黄昏的归鸟渐渐隐入山中,却看不到巢在何处;一个“ ”字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盯着鸟“入”,故感到眼眶像决裂了一样,以此强化鸟飞时间之久,烘托出山之幽深,眼界之空阔。从晨望到昏,充分流露了作者对泰山的热爱之情。
5.?尾联紧承上联激荡之胸襟和空阔之眼界,油然而生登岳的誓愿。“一览众山小”是从孔子“ ”一句化用而来的,既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表达了诗人 。
三.?学习古诗解读方法,探究诗人情感(主旨)。
1.?从标题入手解读。
很多古诗的诗眼就设置在标题中。《望岳》一诗诗人围绕“ ”字来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根据预学所查写作背景知道,诗人此时到处游历,完全可以登上泰山,为何却只写“望岳”呢?
2.?从修辞手法入手解读。
《望岳》一诗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3.?从特殊句式入手解读。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的句序正常吗?你能把它们还原到正常句序,并说说诗人变换句序的意图吗?
4.?知人解诗。
根据课前预学所了解到的杜甫生平及相关诗作,你能说说尾联的含义吗?
5.?知世解诗。
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写作背景和杜甫生活的时代特征,谈谈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
6.?归纳诗歌主旨。
你能根据前面的探究,归纳《望岳》的主旨吗?
四.?以练促读。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在下面的引导语后,用诗歌原句填空。
1.?诗中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2.?诗人直接赞美泰山风光秀美,巍峨高峻的诗句是:
3.?诗中集眼前之景,心中之情的诗句是:
4.?当我们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周围美景尽收眼底;当我们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我们不禁都会回想起杜甫的那句诗:
五.?拓展。
你还了解其他写泰山的诗句吗?请写出几句。
六.?拓展。
你还了解有关泰山的成语吗?请写出几个。
课前预学参考答案:
一.答案:对泰山的别称 指山色 不尽 指天地,大自然 聚集 山的北坡 山的南坡 分 使……震荡 同“层” 决裂 眼眶 终当,终要 登上
二.参考答案: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后人称他杜少陵。曾经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世称“杜工部”。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 ? ?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为“诗圣”。
? ? ?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主要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望》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参考答案: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ǎ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写于736年,当时杜甫24岁。《望岳》是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望岳》写的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四.参考答案:律诗常识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时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①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②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③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也称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也称尾联)。每首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即常说的对仗)。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
④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
《望岳》押iao韵,韵脚分别是“了”“晓”“鸟”“小”。
课堂研讨活动参考答案:
一.
1.答案: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五律每句诗的停顿规律:二一二或二二一,即╳╳╱╳╱╳╳ ╳╳╱╳╳╱╳
2.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
1.答案:远 近 朝 暮 登
2.答案:远 岱 宗 高兴 惊叹仰慕 广阔
3.答案:近 造化 割 神秀 钟 阳 阴 割 语不惊人死不休
4.答案:细 决眦 入 曾云 入 决
5.答案:登泰山而小天下
决心攀登人生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三.
1.答案:望
诗人只写“望”不写“登”,是因为24岁的诗人此时对自己的前程充满向往和憧憬,仅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还没有把抱负变成现实。所以才有结尾“须当凌绝顶”的预想。
如果“望”的不是岳,只是一小山丘,那么心中的伟大抱负照样表达不出来。“岳”是高大的山,东岳泰山又是五岳之尊,那不就象征着伟大的抱负么?
2.答案:设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暗示自己心中热切地向往着泰山,从远处急切地奔向泰山,一路奔一路在心中自问,想象着泰山的形貌,所以首句奇险地用了问句,这是虚写。接着实写从远处遥望到的泰山形貌:齐鲁青未了。从而烘托出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也表达诗人初见泰山时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拟人--造化钟神秀。“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炼字--阴阳割昏晓。
“割”字是“切断”的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用典--一览众山小。孔子曾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答案:正常句序:曾云生胸荡,归鸟入眦决。意思是泰山上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激荡;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望得人眼眶欲裂。
诗人有意变换句序一是为了符合律诗的韵律(比如“决”与其他韵脚不押韵,且声调也不符合要求),二是突出远望泰山时的感受,从写景过渡到抒情,为下联抒情作铺垫(古诗结构上叫“转”)。
4.答案:杜甫从小通熟儒家经典,成年后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就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自己要帮助国君达到尧舜一样的治国高度,使国家的风俗再次达到尧舜时那种淳朴的境界。这不是说,自己要到皇帝身边去当丞相一类的大官,实现自己宏伟的抱负。因此尾联就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5.答案:①当时处于盛唐时期,天下太平,黎民安康;②所谓盛唐气象,就是当时的文人,人人都胸怀抱负,都想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③当时诗人正处壮年,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襟;④泰山的昂扬挺拔给了诗人无限奋发向上的力量。
6.答案: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早到晚,由望岳到想像勇攀顶峰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1.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答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答案: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参考答案:
峨峨东岳高,
秀极冲青天。?
? ? ? ? ? ? ?——? 晋·谢道韫
泰山一何高,
迢迢造天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晋·陆机
岱宗何崔嵬,
群山无与比。
? ? ? ? ? ? ? ——元·贾鲁
六.参考答案: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