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学习重点】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做学案之前,读两遍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标段落序号;
勾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找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浏览学案内容,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再次认真研读课文重点段落,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导学案的题目。
【资料链接】
1.作家作品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五四运动时在北京的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1928年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他就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会后遭到特务分子的暗杀,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而战斗的前线,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最壮丽的诗篇。诗集: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2.作者介绍。 臧克家,生于1905年的臧老,是对我国新诗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他从1925年发表诗作,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富,影响之大,被认为“几乎可以说就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农民诗人”。《烙印》《老马》《罪恶的黑手》《春风集》《欢呼集》《今昔吟》《学诗断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
3.背景资料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他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写作本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
语言积累
你积累了哪些生字词及重点词语的意思,写在下面,比一比谁找得多。
从积累的生字词里面找出至少三个词语写一段文字。
二、整体感知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4.思考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
三、重点品读
(一)研读闻一多“作为学者”的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二)研读闻一多“作为革命家”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4.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5.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6.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7.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三)品读句子,理解文意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四)学贵有疑:同学们若还有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查找资料,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使用建议】
第一课时:按照前面的【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完成学案;
第二课时:1.检查展示学生积累字词情况,纠正字音;
2.口头展示整体感知的四个题;
3.合作探究并展示重点品读的三个大题,师生评价点拨;
4.学生质疑解疑;
5.口头展示拓展延伸。
《说和做》导学案答案
一、略(根据学生情况自定)
二、整体感知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4.思考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过渡: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下列问题:(投影片显示)?
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
1.第1、2自然段。
2.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语句(略)
4.“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二)研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片显示)
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4.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5.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6.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7.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学生朗读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
1.“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说的内容和目的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3.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反映了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4.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5.文中第7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8、9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晰,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6.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7.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三、品读句子,理解文意
引导学生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查找资料,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1.一气之下写出《七子之歌》。
2.痛斥英国驻香港总督唐如德·查理。
3.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云南大学、联大新校舍、联大师院、昆华高工等校,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四人,重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至极。带领家属赴烈士灵堂祭奠,并亲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联。他同罢联、民青负责人密切合作,全力支持罢联工作,对举行烈士入殓仪式、灵堂布置、成立治丧委员会、法律申诉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