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PPT课件,共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PPT课件,共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05 23:1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欢迎走进八年级地理课堂
同学们,在假期里,大家有没有出去旅游或者随家长到外省探亲?你所去的地方与云南有什么不同?
一、地理差异显著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地图,列表对比,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归纳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具体体现。

二、在阅读教材并观察景观图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列表归纳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
快速阅读课本2至4页,3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环境包括( )、( )和( )等内容,人文环境包括( )、( )、( )、( )、( )等内容。
2、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月(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是( )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是温度带( )和( )的分界,是干湿区( )和( )的分界,是耕地类型( )和( )的分界。
要求:自主阅读教材并观察图表,边阅读边思考勾画相关要点并组织语言准备作答。
学习活动一
观察下列气温、降水、地势图,并列表说明我国地理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图1 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8℃
16℃
地理差异显著—
16℃
28℃
气温
1.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2.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3.从这一结论可知:我国地理差异显著,体现在哪一方面?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 600mm
800mm
400mm
200mm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地理差异显著—
降水
1.读我国降水量
分布图,说明我
国降水的空间分
布特点。
2.从这一结论可
知:我国地理
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地理差异显著—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读我国地势分
布图,说明我国
地势的特点。
2.从这一结论可
知:我国地理
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地势
反思小结
通过以上三幅图的分析可知,我国地理差异
显著主要体现在( )、( )和
( )上,这属于区域地理哪一方面的差异?
自然差异
除了自然差异,还有其他差异吗?
气温
降水
地势
回顾上册所学知识,结合本框教材,完成下表:

观察上表,以上内容体现了我国区域地理哪一方面的差异?
人类活动的差异(人文差异)









东部 西部
农业
人口
城市
交通
经济发展水平
知识小结1
我国地理差异显著主要体现为:包括气温、降水、地势等的( )差异,以及包括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经济的( )差异。
自然
人文
说到地理差异显著,对于我国来说,尤其是哪条重要地理分界线的两侧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更为明显?
秦岭-淮河一线
学习活动二
观察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结合文字材料及之前学过的知识。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并填写下表。(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把填完的表拿到小组里交流)


然差
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
(高于或低于0 ℃)
年降水量
(大于800或小于800mm)
主要地形
河流冬季结冰
(有、无)
人文差异 耕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总结 导致秦岭-淮河南北自然要素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然差
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
(高于或低于0 ℃)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大于800或小于800mm) <800mm >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河流冬季结冰
(有、无) 有 无
人文差异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总结 导致秦岭-淮河南北自然要素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气候
思维拓展
除了以上差异,你还能列举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的其他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吗?
知识小结2
从活动二我们可知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地理界线,
这是因为这一分界线是:
①一月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
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
③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
④旱地和水田分界线
⑤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⑥河流结冰期和非结冰期的分界线
⑦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下列不属于秦岭-淮河地理意义的一项 是:?(??? )
A、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B、亚热带与暖温带地区的分界线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D、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A
你能判断出下列诗句或谚语描述的是秦岭-淮河以北还是以南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学以致用,从书本走向生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本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